“为什么一直没有世界级餐饮企业呢?”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一直遗憾的是,“我们总说中国是烹饪大国,但是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麦当劳’?我们有3000年历史,怎么一出国门,就不那么灵了啊?”
北京全聚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位前董事长兼总经理,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刚到任的时候,最愁的是老百姓吃饭难的问题。改革开放后餐饮业逐步发展。今年,餐饮业增幅保持在11%,民营企业百花齐放。
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全国餐饮产业青年创业创新项目选拔赛近日已经决出十强,总决赛将于11月18日举行。姜俊贤对这些创业者寄以厚望。他很清楚,这个古老的行业迎来了年轻力量。
互联网给餐饮带来什么
“客流量你明白吗?你站在这胡同门口,别说人了,把路过的狗都算上,一个小时能有多少?”2009年,北京女孩王颖和丈夫的火锅店计划遭到这样的反对。如今,旗下已经有3家连锁品牌餐饮的她回想起来,自己先哈哈大笑了。
当时,小夫妻刚结婚,合计着拿份子钱出去玩不如开一家店。北京南城胡同长大的丈夫相中了一个小胡同。它太小了,地图上都找不着,并排过两个自行车都费劲,但房租便宜。
他俩请了一些干餐饮的叔叔前辈帮着出主意。到了胡同门口,叔叔们车都没下就说:“是在这个胡同里吗?那我别进去了,一干就是赔。”
王颖和丈夫觉得不甘心。他们总共花了11万元把小店折腾起来,桌椅买了二手的,壁画则是王颖自己画的,店里摆卖80后熟知的小玩意儿。味道上则不马虎,两个人专门去了重庆,找老师傅学了火锅的做法。开张营业,一份串串香5毛钱。
叔叔们没想到的是,年轻人的习惯在变化。
第二个月,小小的胡同口就开始排队了。第三个月,有客人发了帖子,推荐这家老板爱聊天、吃饭有气氛的胡同小店。第二年,他们扩租了半个小院,开了新餐厅,取名八号院。餐厅接待80后,进门还得查身份证。
2013年,王颖辞掉了工作全职帮忙。这之前,家里还要求夫妻两人里总要有一个拿稳定工资的,现在也逐渐意识到这份事业的前景。2014年,北京特色餐馆“局气”在北京南站附近开了第一家店,很快有了两家连锁店,第四家也在装修之中了。
现在回想起来,王颖也会觉得奇妙:怎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钻小巷子吃私厨了呢?她觉得自己算是沾互联网传播的光最早的一批人,后来她开餐馆,也并不看中位置,“不是说开在王府井就一定火,有老北京味儿最好”。
“没有互联网,餐饮行业也一样发展,但是传播速度会慢。许多人坚持餐饮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个观点我十分赞同。但是互联网能让餐饮更快更好地发展。”“包子哥”刘伯敏不赞成互联网是噱头的说法。
这个今年才26岁的甘肃小伙子在南京将一家2005年就存在的早点品牌经营得有声有色,将最初的20家门店发展到160家。
在他看来,互联网除了宣传,能发挥的功能还有更多。这家卖包子的品牌有了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App。与大众点评、微信、支付宝等系统相连,卖包子的收支系统也变得一目了然。客户到店后,无需排队,无需服务员点餐,自己扫微信二维码即可进行点餐支付,省去排队的繁琐,也可以前一天晚上下单,第二天直接领取。
“互联网也能倒逼餐饮的品质。只有你的产品质量够硬,才能经得起互联网的传播,才能经受住考验。” 刘伯敏说。他们现在开始用互联网开辟监督渠道,让人人都可以关注产品质量。
王颖明白,吃饭这件事儿,听了再多宣传,一入口味道不行,就没有然后了,“互联网是加分,餐饮是基础,所以,不一定是互联网+餐饮,而是餐饮+互联网”。
[责任编辑: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