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厦门地产而言,12月注定是一个复杂的月份。“厦六条”的重磅出台,似乎让厦门楼市蒙上一团阴霾,但是,这团阴霾很快就被接踵而来的“利好”驱散了。先是12月5日的土地拍卖会,海沧、集美、翔安的地块接连拍出“地王”,紧接着12月9日厦门又发布取消“购房入户”政策的户籍新政。
“地王、户籍新政对厦门楼市是一项大利好,尤其对在售及未售的存量房来说,将可能引发新一轮房价上涨。”一位资深业界人士认为,一方面,“地王”频现,楼面价屡创新高,将让购房者因恐涨而加速购房,市场必然更加火爆;另一方面,户籍新政的实施,让厦门现有的存量房和存量地都成了“奇货”,因享受旧有“购房入户”政策,这些存量房未来两年里将更加好卖。
正是在“地王”、户籍新政等利好的刺激下,不少原本计划在近期推出的开发商向导报记者透露,将调整策略,不着急推盘,尽量放缓节奏,寻找机会提高售价。
“惧涨”下购房者加快入市
“你赶紧买房吧,无论岛内岛外都值得下手。”12月5日傍晚,在土地拍卖会结束后,现场观摩的一位业界人士对导报记者这样表示。当天,厦门推出的7幅住宅地块都分别以“地王”落幕,海沧、集美、翔安三区地块的楼面价均突破万元大关,并创下历史新高。该人士感叹地说,太恐怖了,土地拍得那么高,明年房价一定会上涨。
楼面价一个比一个高的“地王”频频出现,也扰乱许多购房者观望的心理。朱小姐原本在岛内、岛外各看中一个楼盘,还在犹豫不知该选择哪个楼盘。“地块拍得那么高,又是涨价的信号。不管那么多,趁开发商还没涨价赶紧下手。”得知厦门又拍出“地王”后,朱小姐赶紧做了决定购买岛内那个楼盘,她对导报记者如是说。实际上,目前持有类似朱小姐观点的购房者不少。蔡先生年初计划购买阳光城翡丽湾,那时价格大概每平方米9000多元,因为还是觉得贵了就没下手,到了今年下半年阳光城翡丽湾又一次推出新房源,价格已飙涨至每平方米一万三四,蔡先生为此懊悔不已。“现在地块又拍得那么高,真的没法再等了。”蔡先生哀叹道,春节前一定要下手。“地王”的出现,调高了许多人对房价的预期,受访的人群里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购房者,对房价普遍持看涨观点。无疑,在担忧涨价的情况下,不少购房者已加快购房步伐。
户籍新政利好存量房市场
近两三年来,“某某楼盘带户口”之类的地产广告已逐渐消失于市场。然而,有业界人士认为,预计从明年开始,“某某带户口楼盘”之类以户口作为卖点的地产广告或将席卷厦门楼市。而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缘于12月9日厦门出台新的户籍政策。
该新的户籍政策即自2013年12月10日起,在厦门出让成交取得土地的商品住房项目,不再享有“购房入户”政策。同时,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购买2013年12月10日前出让成交取得土地的商品住房,仍按原“购房入户”政策执行。自2016年1月1日(含当日)起,购买厦门商品住房,不再享有“购房入户”政策。
这意味着,在两年时间里,在2013年12月10日之前取得的成交地块仍将享受原“购房入户”政策。显然对厦门目前在售及未售的存量房来说,是一个巨大利好。据了解,目前厦门外来购房群体当中,有许多冲着落户厦门而来,尤其那些为孩子教育就学的外地购房者,购房入户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导报记者了解到,据统计,截至2013年8月31日,全市已批准预售但未售的存量商品住宅约320万平方米(约31200套),此外,还有不少尚未动工,或已动工但还未申请预售的地块。
值得关注的是,在未来两年时间里,厦门楼市将出现落户楼盘与不能落户楼盘并存,对于存量房来说将占有更大主动权。“新的户籍政策,将会促使一部分刚需购房者加快购房节奏。另一方面,开发商也会相应提高那些拥有落户政策的存量房价格。”韬睿地产柏云飞认为,对于今后那些不能落户的地块,开发商将会采取新的手段,加强品质提高附加值,如增加学校配套等,来应对市场竞争。
存量房涨价不可避免?
上周,角美一楼盘开盘,购房者黄先生告诉导报记者,开盘时的价格比当时我所了解的提高了一些,售楼人员说是厦门“地王”推动的结果。导报记者了解到,在“地王”、户籍新政利好“作祟”下,已有不少开发商调整了推盘策划及优惠模式。“现在地块拍得那么高,而且又有新的户籍政策出台,对我们楼盘销售很有利。现在,公司领导说要取消优惠方式了。”岛内一楼盘营销人员告诉导报记者,原本客户购买我们这个楼盘都有一个点的优惠,现在很难申请了,特别是本月底岛内将推出住宅地块拍卖,很可能又是一个高价,那么房价肯定是一个上涨预期。
还有一位开发商告诉导报记者,明年房价肯定会涨,特别是购房入户政策取消后,对我的楼盘而言很有优势,而且今年也完成销售目标了,因此现在不着急卖房。厦门中原地产公司总经理孔军认为,现阶段开发商的心理确实很微妙,想在明年涨价的不少,不过,我觉得开发商还是不敢轻言涨价的,毕竟二套房首付提高至7成,市场压力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不允许,涨得太大不会给你批预售证。“因而,明年房价会上涨,但涨幅不会太大。”孔军如是说。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