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刘益清 何金)近日结束的泉州两会上传出消息:2013年,泉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460亿元,同比增长13.4%。在42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达4206家,占了大头。而民营经济大市晋江,2013年新增市场主体1.2万家,同比增长21.4%。
泉州民营经济为何能够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泉州民营企业家为何始终洋溢着创业激情?
“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一语道破,“民营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泉州全力打造民营经济发展乐园,营造了有利于企业与项目发展的创业环境,形成了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合力。”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党委政府部门都注重引导与扶持
1978年,泉州全市工业产值只有5.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全省倒数第二。
改革开放初始,泉州人的创业激情被激发。从利用“闲人、闲房、闲散资金”起步,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面对群众的创业热情,泉州历届党委、政府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放在首位,把大办民营企业作为发展侨乡经济的战略举措来抓,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形成了良好的政企互动传统。
困难时候帮一把——在民营经济发展遇到难题时,政府及时伸出援手。
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小作坊、小加工厂、小贸易大量涌现。在全国宏观政策层面对农民办企业、农村发展工业等问题还不明确时,当时的晋江县政府就出台文件鼓励农民“联户集资”办企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经济形势严峻。当年,泉州首次召开千人企业家大会,发出了提振信心、抱团取暖、危中求机、转型升级的号令。迅速成立四个机构——全市工业生产总调度室、处置经济风险企业应急保障协调领导小组、指导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小组和“两证办理”协调小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协调会,梳理、解决企业困难;出台“保企业、保工业”的政策措施,建立企业生产调度、资金供给、市场开拓、激励创新等保障机制,稳住了经济大盘。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