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国际资讯  > 正文

英媒称中国应警惕资产泡沫卷土重来

2013-02-28 09: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月22日在头条位置登载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中国将重陷资产泡沫?》的专栏文章说,进入新年的中国经济显露出乐观良好的图景,在宏观基本面好转的情况下,应警惕资产泡沫卷土重来。文章分析称,去年流入美国的避险资本会大幅流出,而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中国,将会成为资本流入的首选。此外,通胀上升的压力、信用违约的风险以及中日钓鱼岛争端可能导致的东亚产业链调整等,都将是中国经济今年面临的主要风险。

  文章说,在全球金融风险降低、经济转好,以及新一轮的政治经济周期的推动下,进入新年的中国经济显露出一幅乐观良好的图景。萎靡了很久的中国股市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房产市场也开始升温。市场憧憬新年牛市的情绪开始高涨。

  结束了10个季度的连续下滑后,在新一轮城镇化政策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在未来一年的表现令人期待。中国经济在2013年的每季度经济增速应该 可 以 平 稳 地 维 持 在8%以 上 , 全 年 增 速 应 该 在8 .1%一83%。

  文章同时提醒,宏观基本面的好转,加上主要央行的大幅放水,可能导致中国重新陷入资产泡沫的窘境。特别在日本央行步美联储后尘进行新一轮无限量量化宽松之后,美元和日元的套利交易会进一步为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推波助澜。去年流入美国的避险资本会大幅流出,而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中国将会成为资本流入的首选。虽然这样的风险是全球性的,但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加速会放大资本流入的效果。

  文章认为,中国资产泡沫风险,在几年调整之后重新整固,颇有大举回头之势,而随后可能出现的严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紧,又会增加影子银行体系信用违约的风险。要避免这些风险的出现,中国的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通胀和资产泡沫

  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为了治理通胀,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也付出了经济迅速下行的代价。而进入去年第四季度,却再度看到通胀的魅影。

  首先,整个大中华区域的资本流入较为明显,香港金管局已经向市场注入了数千亿元的港币流动性,以避免港币的升值。在台湾岛内,银行间拆借利率水平也一直维持在低位。

  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流动性从去年10月起明显改善,即使央行主动减少了逆回购的操作量,但市场的资金面却依然呈现整体宽松的局面。同时,人民币开始面临升值压力,并出现了连续的“涨停”走势,为了避免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央行也被迫对市场进行干预,从而导致了人民币流动性的增加。

  此外,对中国过去的通胀监测可以表明,经历了上一轮通胀后,中国新一轮的“猪肉周期”似乎已经开始,按照历史节奏,整个“猪肉周期”预期将在今年下半年明显上升,这也将带来明显的通胀带动压力。

  食品价格之外,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似乎也难以避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多数城市的房地产成交量开始明显上升,并在今年初再度攀升。这样的现象值得关注,因为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新房存量并不高,如果去库存过于迅速,那么房价的上升则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资产泡沫风险将被再度吹大。

  资本流入、通胀上升、资产泡沫重现,加上经济周期上行,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都将是不能承受之重,一旦通胀成为问题,那么严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紧,将是中国官方唯一的选择,这也将造成经济的下行风险。

  “信用违约”的爆胎

  严格而迅猛的政策收紧可能会引发另一个来自金融领域的风险,那就是依存于影子银行体系信托贷款和相关的金融产品。

  这样的两个事件值得重视,首先是中信信托旗下的三峡全通信托计划面临着违约的风险,此外,上市公司超日电子发行的大量信托计划也面临着清盘的可能。

  与过去几年相比,某些行业的金融风险开始集中释放,而为这些行业提供过桥融资的信托行业则可能需要为当年的“良莠不分”而付出代价。与资产规模巨大的商业银行不同,信托行业能否承受可能出现的“坏账潮”,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疑问。更加重要的是,如果信托公司在发起和执行信托计划中未能进行完善的尽责调查,甚至存在包装受托公司资产质量的问题,那么其面临的“道德风险”将十分明显。

  与信托风险爆发类似,中国的公司债市场是否会出现第一例“信用违约”,也将是今年不得不防的“地雷”。

  在债券市场上,另一类高危企业则是城投公司,其背后代表着地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但即使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显著的“冷热不均”也可能导致某些资产质量较差的城投公司爆发金融黑洞,从而为城投债券“零违约”的历史画上句号。

  “违约”本身并不是不可接受,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金融市场的成熟,也需要“信用违约”来提升市场风险意识,并改善监管体制和效率,但从短期来看,信用爆胎对于整体市场信心来说,却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合拍”,这样的一种“不合拍”可能导致实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但只要以市场化改革为主导方向,化解风险的同时也能够推动金融反应机制的创新和升级。

  东亚产业链调整阵痛

  中国2013年的一个外部风险因素则来自于日本。由于钓鱼岛领土争端,中日关系从去年开始迅速恶化。在经济方面,很多日本企业已经主动选择“中国+1”的策略,即在中国设厂投资的同时,会在东盟国家选择建设一个类似的投资基地,以避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避免中日关系恶化导致的产业链断裂。

  中日龃龉带来的不仅是双边贸易趋冷,也导致了中日需要各自重新定位在亚洲产业链中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外贸行业也将面临阵痛和调整。 (欣华)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