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密度极限自由论坛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出A馆价值工厂举行。 郑小红 摄
人类学家玛立安和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杜雁(右)在论坛上。 郑小红 摄
55份参赛作品来自国内、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等地。 郑小红 摄
中新网深圳1月12日电(记者 郑小红)随着中国城市扩张日益逼近发展边界,立体扩张已经成为城市空间拓展寻求突破的重要手段。新的交通组织模式、新的资源循环模式、新的空中生活方式乃至新的开发、建造与运营管理都将应运而生。
记者12日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悉,2013年11月,该院发起了名为“UPDISCC”(“概念城市”)的设计竞赛,首届设计竞赛主题为“10haX10farX100m”,截至2013年12月18日,大赛主办方共收到55份参赛作品,参赛选手涵盖国内、澳大利亚、奥地利、荷兰等世界各地。据UPDISCC总策划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郭晨介绍,这个竞赛最大的特点是开放性。
参赛作品以限高100m、容积率为10的10公顷用地为母题,聚焦城市开发密度的快速增长以及其深远影响。从生活、交通、资源、阳光、空气、植物、交往、循环、单元和消亡十个方面设立作品标签,尽可能构建一种多维度全视角的开放讨论。旨在寻找极限空间密度条件下尊重天空和重塑地面的机会。
作为对未来城市三维边缘的探讨,参赛作品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展出A馆价值工厂展出,展期从2014年1月11日至2月22日。
11日举行的“UPDISCC自由论坛——城市密度极限”,是竞赛开展以来首次落地的思想碰撞活动,深圳、香港、南京、广州等地专业及相关人士,从多学科、多角度,再一次触碰城市密度的极限。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通过港深两地开发时长、消耗土地的对比,总结出深圳密度很低,消耗土地过于粗放的结论。主张这种粗放的状态实际上还可以再加密,可以再提高深圳土地的使用效率。他认为,“除了能够节省土地,还可以更好地提高城市的效率。香港有个词叫‘混凝土森林',我们要主动设计一种新的混凝土森林,让人类‘回到树上’,把地面还给自然,这才是人类未来应该做的事。”(完)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