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
马航事件发出了补强南海合作短板的最大警示。南海趋于繁荣的背后,非传统安全风险水平在急剧抬升。尽早建立常态化的人道主义救援合作机制,已成为保障出入南海区域的人员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牵动各方视线,包括154名中国乘客在内的机上239人生死未卜。在13日全国两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见面会上,马航事件成为李克强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李克强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搜救。政府要尽职履责,尽自己最大的可能,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确保在海外我国公民的生命安全。
在可能的事发海域,中国已动用包括4艘先进军舰在内的9艘舰只、6架舰载直升机和2架岸基固定翼侦察机及约10颗各型卫星参与搜救,力度前所未有。此外,还有12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搜救。南海海域,少见地出现了搁置地缘争议、共同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的场景。
同时也要看到,针对事件的危机应对仍有许多不足。信息传播的真伪难辨,应急机制的不协调,让真相在飞机失联超过120小时后仍扑朔迷离,搜救行动迟迟难以取得实质进展。这既与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海上搜救能力不强有关,也与南海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有关。
中国这些年多次发出加强南海合作的倡议并展开了一系列具体行动。2011年,中国即决定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首批落实的17个项目中就包括海上搜救合作;2012年,中国发布了《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海洋防灾减灾是六大合作项目之一;李克强去年10月阐述中国-东盟关系未来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时,在防灾救灾、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深化合作是重点内容之一。
当前南海合作的低水平化,源于存在复杂的海权争议。大国的战略博弈诉求和小国的战术博弈手段,损害了应有的海洋合作。南海海域应该开展的联合观测与调查、防灾减灾、联合搜救演习等活动,有的处于局部的有限合作阶段,有的处于事实停滞状态。
马航事件发出了补强南海合作短板的最大警示。即使目前没有足够的安全互信,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合作也应进一步深化。这是南海相关各方共同履行国际责任的要求。南海海域是全球最繁忙的航运线之一,南海空域也是南海各方人员和物资往来的主要纽带。南海趋于繁荣的背后,非传统安全风险水平在急剧抬升。尽早建立常态化的人道主义救援合作机制,已成为保障出入南海区域的人员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当务之急,还可以起到提高各方战略互信、拓展合作领域的先导作用。
解决南海争端,只能本着先易后难的程序寻求突破。建立功能性的人道主义救援合作平台,相信不存在大的障碍。而目前已经存在的中马、中泰、中印尼海洋合作机制,以及中越南海合作平台,可以充当深化南海合作的孵化器。
在搜救现场,南海相关各方展现了合作。在突破南海合作的机制屏障方面,各方也应如此。黑色的马航事件,发出了峻急的催促声。
相关报道见A12-A15版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