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洋电机在3月最后一天将子公司三洋鸟取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的所有股份转让给东京一家名为JIA的投资基金名下,在全球电视机市场呼风唤雨长达60多年的“SANYO”彻底退出了个人电子消费行业。与此同时,东芝电视按既定计划在最近一个月加快了撤离海外市场的步伐,而稍早一点,松下关闭了位于我国济南的彩电厂,全面退出中国。加上四年前就告别电视业务的日立,如今只有索尼和夏普还滞留于电视机行业。不过,留守者的日子并不好过。2014年财年,索尼巨亏2300亿日元,夏普亏损300亿日元。虽然目前索尼的电视业务分拆成以独立子公司运营,但彻底甩卖也是迟早的事。已见诸于日本媒体的消息是,台湾鸿海集团正与夏普频繁接触,考虑收购后者。
作为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和电子工业鼎盛的标志,日本家电企业从王者之位上跌落下来并全面沦陷,固然与日元升值这一外在因素有关,但其方向性偏执却也不容置疑。无论是黑白电视时代,还是后来的CRT时代,日系家电都牢牢执掌着人类电视迭代换新之牛耳,日系家电企业不仅笃信其强大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产生了永续不败的飘然之感。因此,当平板时代到来时,松下还在大笔押宝等离子,索尼对液晶举棋不定,虽然夏普后来巨资押注面板,但液晶电视市场的饱和生态最终还是给了步态蹒跚的日系家电致命的一击。
就在日系家电屡屡出错时,全球电视机市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洗盘。韩国三星、LG等家电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独特的产品设计能力奋起直追,不仅在液晶电视市场纵横捭阖,而且其推出的大画面OLED电视令日本企业望尘莫及;倚靠着低成本优势的中国家电巨子也在全球市场接连攻城略地,形成了对日系家电的正面攻击和逆袭。中韩两国家电巨头的“联手”最终将日系家电送上了不归之路。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液晶电视总出货量为2.15亿台,韩系品牌市场占比高达40%,中国品牌占比26%,日系品牌整体份额不足25%。而在同期排名前十的全球十大液晶电视品牌销售榜单中,除三星、LG外,TCL、海信、创维、康佳、长虹、海尔等悉数在列,松下、东芝等都被淘汰出局。
作为另一支竞争劲旅,苹果、谷歌及来自中国的乐视、小米等市场新锐跨界进入电视领域并进而引起的颠覆性革命,也大出日系家电企业意料。与索尼、松下等所有的硬件都由着自己来完全不同,互联网电视企业不仅能以OEM完成对电视整机的设计与制造,还能运用丰富的内容推送和服务体验等鲜活元素吸引用户眼球,最终,无论是换机的老用户,还是购机的新用户,都会在追求内容和服务增值的消费理念中倒向互联网电视。而日系家电,除了索尼具备内容推送能力但又未能很好地开发利用外,其他企业不是乏善可陈,就是毫无内功。
工业品生产复杂化和寿命短化是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的两大趋势,前者是指为使产品具有信息功能需要装载计算、记忆、通讯、显示、操作等一系列系统,工业制品变得越来越精密;后者则指“摩尔法则”。为应对寿命缩短,制造商需要简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流程,将经营资源集中到核心部门,以压缩开发和生产的时间。然而复杂化却使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越来越繁杂。传统的商业模式对此无能为力,全球供应链新模式应运而生,根本特征是模块生产方式。模块生产方式将需要交换的隐性知识压缩到最小,节省了大量信息交换成本和时间,大幅提高了企业分工合作的效率。这种不问资本关系,不问企业国籍的全球供应链有极高的柔软性,使组装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模块供应商,促成了模块的高性能化和低价格化。而日本家电企业运行模式依然是“垂直内包式”,即将从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最终产品组装的供应链尽可能地控制在企业集团内部,这不仅造成了生产规模的局限和开发成本的高昂,而且其极强的封闭性带来了企业交易关系的僵硬化,零部件企业也很难在协作体系之外开拓市场,同时也限制了组装企业对零部件制造商的选择。因此,可以说,相对不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是日系电视屡屡败退的真正内因。
当然,日企更愿意用转型来描述自身的变化。在他们看来,目前一台电视机的净利润不足10年前的十分之一,坚守已无任何意义。于是,在松下全新的业务组合阵容中,汽车电子、住宅和B2B业务占了销售总和的57%,车载导航、智能家居系统和太阳能电池已成了松下的市场主打品种。日立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于以半导体和社会基础设施为主的B2B业务,家电仅占集团总销售额的9%。倚靠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工程机械,日立2014财年营业利润增长9%,而且连续两年创出历史新高。另外,作为日本最大的消费电子企业,索尼正在研究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并计划于年底为无人驾驶汽车规模化生产图像传感器复合零部件,之后将向建筑机械和农机等企业提供货源。
看来,从电视机市场中集体隐退的日系家电不乏东山再起的机会。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