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技术的提升和日元的持续走软,韩国制造业正丧失对华技术优势和对日价格优势,在中日两面夹击中挣扎求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夹心饼”并非仅是韩国企业的生存写照,各国的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韩国企业来说,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去芜存菁才是当前最先着手的。
都是中日惹的祸?
今年以来,韩国出口下降明显。自5月和10月韩国出口同比降幅分别达到11%和14.9%的两位数后,10月再度刷新纪录,出口额同比减少15.8%,为434.7亿美元,创下2009年8月以来最大同比降幅。
韩方认为,随着中国技术的提升和日元的疲软,韩国企业正丧失优势,被中日两面夹击。
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近期发布的“韩中日竞争力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韩国主要行业组织中,79.2%认为中国在技术上已赶超韩国或将在3年内赶超韩国,65%认为韩国在技术上仍落后于日本,70%认为韩国的价格竞争力与日本相当或处于劣势。
被问及与中日两国的竞争前景时,91.7%不看好韩国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领先,65%认为韩国与日本的相对竞争力将进一步减弱。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刘云认为,造成韩国制造业面临中日夹击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社会整体供给大于需求。在这一背景下,以消费品为主的韩国产业,特别是依赖中国市场的消费品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次,韩国整体出口项目的一半以上与日本重叠,日元贬值为韩国出口企业带来极大压力。刘云指出,此前,韩国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日本福岛地震以及核泄漏之后,对日本制造业有很强的替代作用,彼时的企业采购发生逆转。但随着日元贬值,这一形势发生了再逆转。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年中,日元对美元累计贬值33%,对韩元贬值35%。而在今年年初,韩元对日元套算汇率盘中一度突破100日元兑900韩元,这种情况还在继续。韩元与日元不存在直接的汇率,而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汇率计算,这使得韩国央行的操作空间很受限。
当然,其中也有韩国本身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天国认为,近些年韩国在技术创新上步伐放缓,劳动力工资上涨迅速,这些原因导致韩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在下降。相比较而言,中国在这方面进步很快,不断拉近与韩国的距离。“虽然中国整体企业竞争力仍然与韩国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就大的经济发展趋势而言,不可否认‘夹心饼’现象正在上演。”李天国说。
刘云也指出,中国已经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均有了明显提升,这也给韩国出口企业以更大压力。
“夹心饼”是各国企业常态
目前,整个亚洲都处于竞争态势。随着中日韩三方经济的增强,无论是在制造业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各国相互间都存在着激烈竞争。
刘云指出,“夹心饼”现状并不是韩国企业所独有的,这是全球各国企业都面临的困境。比如,东芝近期因会计违规而被日本政府处以73.735亿日元的巨额罚款,夏普在重组,索尼在剥离资产,各国企业,特别是传统行业的企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压力。当然,上游的机械制造业、采矿业、造船业等也面临着经济下滑、需求锐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韩国企业本身还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刘云指出,韩国企业更多是集团公司的形式,一个公司涉及、覆盖了从下游到上游的整个链条,如韩国手机公司向上能延伸到采矿设备、大型机械设备和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这种大集团在经济增长时期有很大优势,形成内部交易链。但祸福同根,在经济下滑期,这也使集团所面对的风险是整体的,其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面临冲击。
刘云认为,韩国的企业竞争力在于创新以及成体系成规模的体制。韩国企业应首先考虑如何在“寒冬”中生存下来,而非将出口下滑的责任推到外部环境上。
为此,韩国政府也绞尽了脑汁。李天国坦言,“朴槿惠政府大力实施三年的经济改革,就是为了重新唤醒韩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朴槿惠政府推出的政策包括提出推行创造经济政策,提高政府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财政预算,通过资金和奖励制度来鼓励青年创业,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技术研发,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推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等。
李天国认为,韩国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需调整好经济结构,培育新时期的新兴主导产业,使之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