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通过与澳大利亚机场巴士公司合作,打开了澳大利亚市场。图为比亚迪电动巴士行驶在悉尼街头。记者 李 锋摄
蓝天白云下,一辆蓝色大巴安静地行驶在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的街道上,把一批批乘客送往悉尼国际机场,车身上“欢迎乘坐澳大利亚首批机场电动巴士”的大标语和抢眼的外形,让它的回头率颇高。这就是来自中国企业比亚迪的纯电动巴士。
悉尼街头的城市名片
2016年下半年,首批6辆12米长的比亚迪电动巴士加入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机场巴士公司卡布里奇的运营巴士行列,使悉尼国际机场成为大洋洲地区第一家使用电动巴士的机场。比亚迪电动巴士广受乘客好评,成为穿梭在悉尼街头的城市名片。尝到甜头的运营商很快决定,再从比亚迪订购40辆同型号电动大巴车,双方不久前正式签署了采购协议。
本报记者登上一辆悉尼国际机场的电动大巴车。发现大巴行驶时异常安静和平稳,乘坐起来也非常舒适。虽然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盛夏,但电动巴士的空调制冷效果出奇地好。不少乘客在得知他们乘坐的电动巴士是中国制造的后,纷纷称赞不已。
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卡布里奇公司首席执行官卢克·陶德向本报记者介绍说,该公司业务遍布澳大利亚各大机场,拥有各种交通工具180辆,每年运送旅客约1500万人次。“我们对比亚迪在过去10年间取得的巨大成功印象深刻,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燃料电池生产商之一,比亚迪通过与我们的合作打开了澳大利亚市场,合作的结果是互利共赢。”
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告诉本报记者,在与澳方正式签约之前,公司的电动大巴在当地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试运行。世界上生产电动汽车的公司很多,不少都在发达国家,澳方也是货比三家。陶德透露,起初参加竞标的还有来自英国、印度等其他几个国家的电动汽车企业,但经过长期严格的测试后,比亚迪的产品脱颖而出。陶德说:“比亚迪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在电动汽车领域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好的,这是我们选择比亚迪的根本原因。”
为保证试运行成功,比亚迪做足了功课。刘学亮说,经历了诸如满载、空调满负荷运行等各种苛刻的测试,车辆没有出现问题,续航能力甚至超出澳方预期。“试运行期间,澳政府官员、汽车领域专家乃至对电动汽车持怀疑态度的澳方人士纷纷试乘,中国电动巴士的优异表现充分证明了其过硬的技术,再加上完备的技术服务,让比亚迪最终赢得了澳方青睐,成为首家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企业。”
刷新对中国品牌认知
6辆电动巴士正式运营以来,效果超出预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陶德毫不掩饰对来自中国的电动巴士的喜爱,他表示,公司购买中国制造的电动巴士看中的不仅仅是性价比。“比亚迪的这款电动巴士每辆约为70万澳元,比传统的柴油车价格更贵,但长期运营就体现出其良好的经济性,与柴油车相比,电动巴士能够节约20%的成本。”
电动巴士的优异性能赢得了乘客的点赞,这让运营商大受鼓舞。据介绍,除已经签约的40辆外,今年年底前还会有更多的比亚迪电动巴士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今后,比亚迪会根据澳大利亚市场的实际需求,继续向其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实际上,比亚迪E6电动车2016年已经通过澳政府认证,获得在当地销售的资质,E6电动车正式进入澳大利亚只是时间问题。此外,向澳大利亚市场提供电动中巴车也在比亚迪的计划之内。
“全球50个国家的240多个城市都在使用或者试用比亚迪的电动车,比亚迪的产品不仅具有实验室数据,更有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际运行数据,已经非常成熟。”刘学亮说,“而且比亚迪以做电池起家,经过长期技术攻关,掌握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这一点是许多其他国家电动汽车企业不具备的。”
业内人士认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进入澳大利亚这样的高端市场,不仅有助于大幅提升比亚迪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而且有助于刷新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认知。
“中国制造”体现前瞻性
“比亚迪刚刚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今后的路还很长。”刘学亮表示,“不仅比亚迪,如今中国许多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商业合作模式在全球都是领先的,相信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外国伙伴一定会注意到中国企业的进步和‘中国制造’的潜力,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并非梦想。”
实际上,随着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来自中国的电信、机械产品等中高端设备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澳大利亚市场,而比亚迪也并非卡布里奇公司唯一的中国合作伙伴。在过去8年间,该公司一直在与中国的民航协发机场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对中国生产的双向驾驶摆渡车非常满意。
由于业务关系陶德经常前往中国,对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有长期近距离观察。“我能感受到中国企业的进取心,它们都在努力生产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中国制造’不仅质量很高,而且很多都具有前瞻性,在诸多方面体现出创新思维,对此我感到很羡慕。”
当前,中国政府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很多中国企业都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刘学亮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比亚迪也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包括云轨交通在内的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让更多人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可中国品牌与中国制造。此外,今后也不排除直接在这些国家设立生产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