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打车软件成为人们出行叫车的“神器”。但是,顶着各地客运管理部门监管压力发展起来的打车软件,也面临着自身经营的困境。眼下,大部分打车软件由于商业模式不明晰,基本都是靠“烧钱”在维持运营,只赚吆喝却没有效益。
打车软件的盈利之路究竟在哪里?
为抢市场,打车软件企业拼命砸钱
近日,记者在报社登录手机上的“嘀嘀打车”软件,叫了一辆去往新街口的出租车,加价5元,5分钟不到,一辆大件出租车公司的司机就抢单成功。司机王师傅说,他的手机上装了嘀嘀打车、快的打车等几个打车软件。“接单成功有可能拿到打车软件公司的10块钱奖励,再加上你加的5块钱,等于多赚了一倍。”王师傅说,他身边的出租车司机几乎没有不用打车软件的,每个月能增收上千元。
嘀嘀打车的开发企业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手机打车行业还在起步阶段,目前占领市场份额是首要任务。“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我们都要想办法让他们用我们的软件,我们不抢,其他企业也会抢。”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嘀嘀打车是对接单成功的出租车提供奖励,“大黄蜂”是向成功接单的司机赠送话费,还有一些打车软件是随机抽取幸运乘客,提供免费坐车服务。
市场剧烈洗牌,短期难有效益
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车、嘀嘀打车分别以41.8%、39.2%的比例占据国内打车软件市场累计用户份额前两名,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上线运行。今年“十一”期间,快的打车还宣布进军香港市场。
但是,市场的繁荣却难以掩盖企业“亏本赚吆喝”的现实。来自滴滴、快的、大黄蜂3家公司数据显示,在今年八九月,3家公司合计投入了上千万元,预计全年投入将过亿元。
快的打车负责人赵冬曾经对媒体表示,快的每个月净支出几百万,但短期没有停止补贴的打算,至少还要烧个半年一年,一两年之内都没有盈利的计划。嘀嘀打车负责人也坦承,目前还看不清盈利模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谁先收钱谁先死。
然而,行业现实并不乐观。从去年3月首款打车软件上线后,各种打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推出,最多时达到30多种。经过一年多的优胜劣汰,目前市场上也只剩下快的打车、滴滴打车、大黄蜂打车等寥寥几家。
融资支撑“烧钱”,盈利前途未卜
研究报告称,中国每年打车有4000亿元的生意,调度服务一年可能有40亿元的市场“蛋糕”,这或许可以解释疯狂烧钱背后的巨大利润诱惑。
嘀嘀打车、快的打车、大黄蜂等在内的多家公司能支撑下来,是因为它们都成功获得了融资。其中,嘀嘀打车获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获阿里巴巴400万美元。用融来的资金提供免费服务,开拓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等消费者形成习惯后再行收费——这是大多数打车软件企业的“算盘”。但是,由于目前打车软件依然面临政策监管风险,被政府叫停或者“收编”的可能很大,这样的盈利模式前途未卜。记者 刘蒙丹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