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微信红包等春节民俗新耍法,你玩过哪几样

2014-02-07 09:54 来源:重庆晨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今年春节拜年、抢红包等民俗活动搭上了社交网络平台,传统活动穿上了“数字时代的外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今年过年,你是否参加过这些网络民俗活动?

  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

  超过500万人参与了微信抢红包

  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

  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

  除夕夜零点时分,一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

  几千名用户在一社交网上拿到了最高的4990元红包。

  关键词:网络红包

  在年前,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发红包”、“抢红包”的热潮。支付宝和微信甚至打起了“红包大战”,并延伸至网络互动平台“来往”、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有超过500万人参与了微信抢红包,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

  除夕夜

  数百万人网上抢红包

  过年前,抢红包的活动就已经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也因此在一些社交网站上诞生了不少专门抢红包、发红包的“土豪群组”。网友“爱丁堡119号”透露,自己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微信红包群,里面的人大都互相不认识,却因红包结缘。“每天都有好多不认识的陌生人在这个群里派发红包,大家都可以抢。有个土豪朋友每天晚上8点都会派发10个红包,每个里面装100元,群里抢得不亦乐乎。”

  根据微信官方数据显示,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最高峰出现在零点时分,瞬间峰值达到一分钟2.5万个红包被拆开。据一组最新的数据显示,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微信抢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网络红包发布者通常会选择一次性派发总金额为100元的多个红包,参与网络红包活动的网友有五分之一都抢到了10元到50元含金量不等的红包。

  除了微信之外,支付宝、来往、新浪微博也推出了类似的红包活动。如来往收录了几十条常用的祝福语作成彩蛋,如“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等,只要用户发送的信息中包含这些祝福,就会触发红包程序,来往随机给用户赠送新年红包。据介绍,过年期间大多数拜年用户拿到的红包金额在40-100元之间,有几千名用户拿到了最高的4990元红包。

  汇款

  派发红包新方式

  记者昨天获悉,上海速动市场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电子红包”正成为春节新时尚,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现金馈赠方式之一。

  这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曾收到过汇款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58.3%)的人士更希望将收到的“电子红包”直接转入银行帐户。有趣的是,过去一年间,男性(56.8%)比女性(38.5%)更容易收到新年“电子红包”。据悉,此次调查共有672位来自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参加。

  调查还发现,当人们收到汇款作为礼物时,最常见的原因是春节红包(47.9%)。排在其后的为:生活费用(45.7%)、生日礼物(42.0%)、婚嫁礼金(29.8%)、添丁贺喜(26.9%)。

  与这一新兴的电子化趋势相反的是,受访者表示,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在收到“红包”后,更愿意通过传统形式表达谢意。他们最喜欢的四种答谢方式包括:自己做一顿家宴、邀请对方一起过年、奉上亲手包的饺子和写信。

  关键词:烟花

  昨日下午3点,看到主城的汽车逐渐多了起来,易女士才打开了自己位于北滨路的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门面。不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基本上都没停下来,更没人前来询价购买她的烟花,“看看晚上怎么样了”。昨日是2014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重庆晨报记者走访了市内多个烟花爆竹销售点。结果记者却发现,几乎所有的销售点大门早上都是紧闭的,直到下午才逐渐有店铺开门,但少有人问津。这一现象也几乎是整个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售的真实写照。

  摊贩称销售量少了四成

  昨日中午时分,位于南滨路的一个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点前,几位年轻小伙子买了串火炮,也让摊主老王终于开张了。老王摆摊卖烟花已经好些年了,他明显感到,这两年的生意不好做。按照他的推算,去年自己的摊位卖出的烟花比前年少了近两成,“最后还是朋友来‘消化’的。”而今年的销售量更是比去年下滑了40%左右。

  在南岸区某小区经营烟花爆竹有两年的秦先生今年没再申请销售牌照,因为去年的销售下滑了近3成。他今年从其他几个老伙计那里得到的消息,今年的销售量比去年还少了3、4成。不少摊贩只寄希望于大年十五前的这段时间,希望能“回本”。

  市民购买预算减少一半

  据重庆晨报记者调查了解,今年春节期间,一些市民也主动减少了烟花爆竹的购买和燃放。昨日下午,渝中区嘉陵江滨江路上,放烟花的林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放烟花是他家多年来一直都坚持的。“不放总感到少了年味。”时间倒退5年,他们家春节期间购买烟花的预算大约在2000元左右,“后来大家认为放烟花爆竹意义也不大,就逐渐买的少了。今年我们就买了点烟花,火炮基本上没怎么买。”据他估计,今年整个春节期间家里购买烟花爆竹的金额不超过1000元。

  与林先生一样,家住大渡口的李小姐今年大学刚毕业,以往家里放烟花都是她说了算,算下来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今年对于环保的宣传,让她决定不放。据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解,大幅减少烟花爆竹开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对环保的宣传。其次也是人们除了放炮还有更多的娱乐活动,“过年不一定放炮嘛!”昨日,重庆晨报记者致电市燃放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出游的人越来越多,过年还有更多的玩法嘛!”

  关键词:拜年

  “祝叔叔阿姨马年开心,永远年轻!”马年新春,老家在北碚的马女士没有像过去那样群发拜年短信,而是用手机拍了一短5岁大的小儿子在鞭炮声声中向大家作揖说吉祥话的视频,最后附上一句祝福语,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里。这段只有20余秒的视频立刻在马女士的微信圈子里闹开了,数十人点赞不说,一位好友还特意留言:“微信拜年真方便,又省钱又新鲜。”重庆晨报记者了解到,视频拜年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拜年方式。手机QQ数据显示,在除夕当天,有1600万用户通过视频给亲友拜年问好,其中广东、山东和江苏的用户拜年最活跃。

  自制拜年视频受捧

  据来自腾讯网的统计显示,除夕至初一期间,数百万人通过微视(腾讯旗下的短视频分享社区网)发表、观看拜年视频,总播放量上亿次。其中,微视拜年最流行地区前三是广东、江苏和湖南。

  来往用户也同样热衷于发送新年贺卡和视频拜年:对着手机来段自拍,或是把自己的照片嵌入一张设计精美的贺卡,点一下发送,祝福就送出去了。各路名人明星也赶上了新年的热闹劲儿,除了用视频向网友拜年外,还在自己的来往扎堆里送祝福,赵薇拿出30瓶私家红酒赠送给堆友,马云则送出了自己手写的福字贺卡。

  在澳门读大学的程思行今年在重庆秀山老家过年时,收到的大多是好朋友用微信发来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比如说,用微信拜年,只要发出“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大吉大利”时,手机屏幕上就会出现从天掉落的虚拟橘子、小马形象。在程思行看来,最吸引她的就是视频拜年,因为都是私人定制,绝无雷同。

  据腾讯微信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显示,除夕当天,微信信息发送量达到高峰时段时,平均一分钟就有1000万条信息发出,2014年除夕夜微信消息发送量是2013年的2倍,信息收取量是2013年的3倍。除夕夜掉下来的桔子总量达到65亿个,如果榨成汁,可以装满289个水立方。微信拜年信息最活跃地区排名前五的是北京、广东、浙江、辽宁、江苏。在新春祝福信息类型中,视频祝福数量大增,标志着4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短信拜年受冷落

  短信拜年曾经是大热的拜年形式,由于群发的短信内容频频遭遇“撞衫”尴尬,逐渐遭到人们的嫌弃。马年春节晚会上的一首京味民谣歌曲《群发的我不回》,调侃了华而不实的群发短信祝福行为,就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共鸣。周女士说,以前每年收到的上百条短信,几乎有三分之二都是群发的,对于那种明显看来是群发的短信,她很少回复。“我今年总共加起来收到的拜年短信也就50多条,不像往年,从除夕当天起,手机滴、滴响个不停,起码要收到上百条短信。”

  昨日,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移动获悉,2014年除夕当天,我市2000多万移动用户发出3亿多条短信,平均每人发了15条以上。与去年相比,重庆移动短信规模继续保持着3亿条以上的体量,但略显疲态,渐有下滑之势。据统计,除夕当天,重庆移动3G网络流量同比翻了三番,2G网络流量翻了两番。

  流量增长快还得益于返乡人口的急剧增加。根据重庆移动漫游数据,春节期间进入我市的移动用户漫游单日峰值一度超过220万人,排名前三的省份均为我市劳务输出大省,分别为广东、四川、浙江。春节期间,CBD商圈、高档商务楼的流量少了,周边风景区、农村地区的流量需求开始暴涨,重庆移动累计为55个公共区域和4245个居民社区提供了专项通信服务保障,确保网络连续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让市民的网上春节过得舒心。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