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消化双十一包裹需10天 邮政局业务量轻松破千万

2014-11-12 10:20 来源:京华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消化双十一包裹需10天 邮政局业务量轻松破千万

  昨天,在合肥市瑶海区都市科技产业园,一电商的工作人员利用传送装置将大量的网购商品快速分拣。新华社发

  京华时报记者顾梦琳

  昨天凌晨,当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开始为双十一不断刷新的交易额欢呼时,快递企业的快递员已开始在夜色中奔波。昨天1时25分,顺丰完成了其双十一第一单的配送,收货人是一位参与零点秒杀并且表示需要马上配送的安徽省芜湖市居民。

  在网购狂欢的同时,快递企业包裹量剧增,物流行业开始面临大考。快递公司预计,双十一的包裹需十天左右才能消化完。

  □揽件

  业务量轻松破千万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保守预计,双十一期间,从今年11月10日到11月17日7天时间,快件总量将突破5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五成,最高的日处理量将达到9000万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8.5%。据悉,这一数据也是9月最高日均处理量的2倍。

  昨天,记者从几家大型快递公司了解到,其双十一首日业务量轻松突破千万。韵达快递信息管理系统显示,截至昨天12时19分,双十一首日韵达快递全网络业务量突破500万件;截至昨天16时27分,韵达快递业务量已突破1000万件。而据其预测,双十一首日,韵达快递全网业务量预计将突破2000万件。

  圆通方面有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截至昨天下午两点,公司业务量已经突破1000万,“数据仍在实时更新中,预计双十一期间单日揽件量将突破去年的1600万。”

  申通方面则表示,去年11月12日申通单日揽件量达1600万,为双十一期间最高,预计今年申通双十一期间单日揽件量将突破2000万,有望升至2500万。申通方面强调,近一两年,每年双十一期间揽件量都是平时的好几倍,此前,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期间,申通日揽件量已经达800万,“以此估算的话,双十一期间单日揽件量为平时3倍多。”

  □备战

  投入120万快递员

  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将如何消化?据记者了解,从今年6月起,国家邮政局和快递公司就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准备,提前招兵买马,并开始对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系统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刘君介绍,为应对双十一,今年快递企业新招录20万左右快递员,扩建了转移中心100余处,增加作业场地近190万平方米,新增干线车辆1.2万台以上,此外,还增加了快递专用货机线路40余条,合作航线200余条,并开设高铁班列3对6列次,运行在京沪线、京广线,沪深线每天也有3对6列次高铁在运送快件。据统计,今年共有120万快递员加入双十一。

  以顺丰为例,今年双十一前期,顺丰投入36架全货机,每日可发运货量1800吨。同时,顺丰在公路运输方面新增约800条直发线路,在快件高峰期间日均新增投入车辆5000台,并加大对铁路运力资源的运用,可实现1100吨/日的运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快递公司新增了人员、设备、仓库,提升了运能,但据记者了解,快递企业双十一期间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申通方面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0日起,负责仓配一体化业务的申通工作人员已经进入仓库,协助主要商家进行配货,而自昨天开始,申通快递分拨中心已经开始了24小时运作,尽管如此,配送上还是面临压力,双十一期间,快递员工作强度非常巨大,有的快递员人均单日取派件在400多件,从早上六点工作到晚上十点是常有的事儿”。

  □投递

  包裹消化需10天左右

  从昨天凌晨开始抢购,包裹啥时能送到手中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韵达方面表示,一般来说,业务订单会在一个星期内进行错峰发货。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预计主要的快件高峰在12、13日两天出现,快件的派送在11月21日才会日趋平稳。

  在申通看来,今年是双十一的第六个年头,无论是软硬件还是整体运营调度指挥,快递公司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预计今年并不会出现明显爆仓的情况。据申通介绍,为最大程度保障时效性,其在双十一前就与一些与之合作的天猫大型商家提前沟通,实施“错峰发货、均衡推进”。据了解,菜鸟网络今年也继续通过物流预警雷达给快递公司和商家发货,并与主流快递公司、国家邮政局等政府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爆仓,协调运力协助进行中转。菜鸟方面预计,双十一包裹完全消化需10到15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今年的双十一刚好和APEC会议召开时间重叠,当快递高峰开始到来时,北京11日、12日还处于市内单双号限行、六环之内京外车辆不允许进城、空域的相应管制状态。在申通看来,这对京津冀、华北的快件派送会产生一定影响,“不过公司提前在北京增加了人力车力,并在天津廊坊等周边地区加设转运中心,预计APEC对周边和华北地区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申通方面同时指出,具体到北京,由于APEC期间企事业单位不上班,配送就已经延迟,再叠加双十一,预计企事业单位的双十一快件配送时效性会相对较长。

  ■相关

  打包员受热捧

  京华时报讯(记者廖丰)双十一期间电商平台销量又破纪录,昨天记者获悉,不少电商下游企业从9月起的临时抢人大战终于派上用场。

  有淘宝卖家告诉记者,双十一期间处理问价、咨询、售后的客服数量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半以上,而且还是24小时不间断轮流服务,此外,物流行业的快递员、打包员等兼职职位受热捧。赶集网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份,赶集网上快递员、客服、司机的供需比分别为1.63、1.45、4.09,而10月份以来,这三类职业的供需比分别上升为1.72、1.56、4.85。

  快递公司方面称,今年双十一期间快递企业会在商品进货、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网购全流程上细化分工。从货物进仓到拣货、包装,每一个环节都实行个人负责制,因此打包员在今年也成为紧俏岗位。

  分类信息网站显示,双十一期间快递公司招聘依旧在进行。在北京,有快递公司对快递员打出了月薪8000元的“起步价”,而为了抢人不少企业直接开出1万以上的月薪。

  受益于沪港通与员工持股计划双重利好

  乳业龙头伊利股价大涨7%

  受沪港通正式实施消息影响,蓝筹券商股一时间风头可谓强劲,如基金第一重仓股伊利股份,在11月10日开盘当天即迅速飙涨,截至收盘录得涨幅高达近7%。

  与此同时,另一大利好是,得益于证监会员工持股新政的助推,员工持股计划也日益成为当下资本市场关注颇多的又一动向。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累计达28家上市公司陆续推出了相关计划。员工持股计划作为这些上市公司的全新探索,在市场整体还未形成深刻认知的情况下,又将带来怎样的实质性利好,则似乎更像千年的人参,非深挖难见其弥足珍贵之处。

  以同时受益于沪港通和员工持股计划的伊利为例,且看员工持股计划这棵“人参”其可贵的营养价值又究竟体现在哪些地方。

  员工持股计划的两大优势

  判断一个事物,认清概念的本质往往胜过论证的过程。

  先从最受关注的财务关联度来看,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最大的分野莫过于,前者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本身实质上并无任何关联,而后者才可能带来成本压力。这一点,但凡对伊利的持股计划资金来源有过详尽的了解都不难做出这一判断。

  为方便理解,我们做个简单的比喻。伊利今年多挣了10块钱,按原有规定要拿出增量的30%,也就是3块钱来给员工发放薪酬奖励,但随着管理需求提升伊利觉得只发现金可能不足以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所以现在决定现金只发2块,剩下的一块换成股票发放,但薪酬总额仍然是3块,也就是成本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动。

  其次从稳定市场效果来看,二者的获益性质本身确定,前者的稳定性事实上也会远远强过后者。众所周知,股权激励的行权价往往会低于现有股价,所以一旦出现抛售现象,才极有可能对现有股价造成冲击。但伊利的股票来源是以二级市场直接购买为主,其利益出发点与现有股东的起跑线可以说并无二致,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于稳定公司股价的信念不仅与股东们完全一致,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发展的动能也将大大强于股权激励。

  由此可见,相较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的“营养成分”显然要稳定得多。

  员工持股计划的三大利好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发现,员工持股计划不仅不会对现有财务造成任何影响,相反现金奖励+股权奖励的方式,还将带来1+1大于2的效果,于个人、公司和股东都将形成多重利好。

  诚然,更加透明和合理的奖励机制,在为员工带来更丰富回报的同时,对人才更具吸引力自不必说。而伊利将之前部分奖金的发放方式,改为股权发放,这种方式也无疑会使员工对于公司业绩的关注大大提高,并转换为自身工作能动性,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对于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带来了良好的机制基础。

  同时员工持股计划的本身,实际上释放的信号就是公司对于业务发展和自身股价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无疑来自管理层心无旁骛,对于企业持续性发展的专注,并借助此计划将企业治理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沪港通对伊利等上证180样本股的进一步估值修复,以及伊利管理成效的持续提升,在业绩同步增长的基础上,无疑为伊利股价的长期上涨提供了坚实的双保险。而该计划对股东权益的最终体现,都将在资本市场通过持续上涨的股价,以及更多的分红以达到对所有股东的最好回报。(刘晓辉)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