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智能手机再成315投诉主角 清除沉疴亟待监管加码

2015-03-10 10:41 来源:通信信息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然而,随之而来的产品质量问题、预装软件过多、维修费过高、售后服务等问题也是源源不断,让消费者非常的头疼和困扰。根据新浪数码今年315曝光台的数据显示,在其上线的20小时内,手机产品类占投诉量的50%以上。临近315,智能手机爆出的各项问题或将让智能手机成为315的投诉重灾区。而备受诟病的除了手机本身的质量问题和商家诚信问题外,监管薄弱也遭到了广大网友的吐槽。

  智能手机成投诉“重灾区”

  手机投诉是近年来315年消费质量投诉的“重灾区”。据《大连晚报》报道,该市12315系统在今年春节七天收到的投诉共计222件,其中,手机位列诉求量的首位。

  去年东莞12315 接到的各项投诉中,手机类消费投诉位居榜首,占比达27.23%,其中很多就是因为手机质量不过关,三包政策无法落实等。随着手机等通讯产品的普及,各种消费问题也随之增加。

  在2014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2013年一年12315热线接到的各种消费投诉首次突破百万件,手机的投诉量已连续十年都高居第一。

  手机投诉高烧不退已经成为常态,近几年手机投诉的主要问题围绕在产品质量、预装软件过多、维修费用过高、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手机投诉居高不下是为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商家推出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手机种类亦是多种多样。遗憾的是手机投诉问题亦是水涨船高。为何手机投诉会成为老大难问题呢?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目前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尚不成熟,缺乏很好的安全保护和监管措施,这是让智能手机深陷各种投诉困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次,由于我国手机质量专业鉴定机构少,手机质量认定存在盲区,一些手机经销商,尤其是网络销售商销售水货、假冒、翻新机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手机不仅质量奇差且功能不全,更由于散件组装和报废机二次使用,潜藏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一些智能手机往往会预装大量无法卸载的软件,但很多软件用户并不需要,且影响操作体验。

  第三,当消费者遭遇手机质量问题时,部分商家常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同时高额的维修费用也让消费者头疼。

  第四,部分商家为了能谋取更大的利益,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利益链,如手机方案厂商负责集成扣费软件或业务代码,手机厂商负责生产手机、预置软件和出货,SP、网盟、广告商等公司以各种方式,将被控制手机资源变现为“黑金”。

  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都明白售后服务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建设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所需要的费用较高,所以很多手机厂商不一定具备足够的实力来弥补这些环节上的不足。种种问题都导致目前手机市场的投诉不断。

  遏制乱象还需多方合力

  在手机市场如火如荼的今天,手机的投诉问题却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的315即将来临,这些投诉现象再次引起各界的注意,而这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契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力才能完成。

  手机投诉问题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商家都需正视,否则多年来经营的良好品牌形象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手机商家要明白质量永远是产品最重要的一环,要在技术、营销、售后服务等每一链条上下工夫,切实做好手机售后“三包”。同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不推诿责任。经营者要协助厂商做好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解决手机“三包”服务问题。

  各级消协和质检部门要进一步关注手机投诉问题,敦促各方解决质量和服务问题。同时需建立更多的手机质量专业鉴定机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关的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既然降低手机准入门槛,就应该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力度,这样才能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避免这些次品扰乱市场正常秩序。同时需要产业链上的各方加大力度打击目前手机市场的黑色产业链。

  消费者要在正规渠道购买手机。工信部已经有相关的规定,手机厂商不能够随意内置软件,正规的企业应该会遵守这些规定,所以消费者购买手机要从正规的渠道去购买。

  总之,智能手机想摆脱投诉的困境,需要各方以消费者利益为重,需要产业链上多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 王伟]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