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锯齿形”波动,还是“L型”延伸,中国外贸进出口的走势,一直牵动着市场的神经。
刚刚发布的外贸数据显示,10月进出口降幅较上月均有所收窄,外贸企稳向好的趋势并无改变,但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却出人意料地出现回落,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回升势头,这表明支撑上述趋势的基础并不牢固。
数字起伏的背后,反映出当前我国外贸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表明我国外贸仍处于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型的漫长征程之中。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在压力中开局,一季度出口、进口“双降”,进入二季度后情况略有改善,当季出口增速由负转为微增0.6%。在多方努力下,三季度外贸继续好转,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则分别增长1.1%、0.4%和2.1%。
从历史数据来看,四季度是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圣诞、元旦集中出货的时间段,作为传统的外贸旺季,延续三季度以来出口向好的势头,应为大概率事件;而在进口方面,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整体回升及国内需求的改善,进口保持正向增长仍将被有效带动。不过,受国内产业转移及加工贸易大幅下滑的影响,进口增速将处于低位运行。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最新贸易展望报告,将今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由年初预测的2.8%下调至1.7%,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预测。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全球70个经济体出口总值同比继续下降5.4%,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还是俄罗斯、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出口都呈现出下降态势。
在全球贸易困难重重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不仅如此,中国外贸的增长空间也将深受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对此,一方面我们要保持理性认识,看到外贸增速下降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对我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多一些耐心和信心。
事实上,今年以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外贸在结构优化、新优势培育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不断得到提升。其中,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经济表现突出,无论是外贸总值还是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显现出外贸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
刚刚闭幕的第120届广交会也印证了上述判断。据统计,本届广交会到会的采购商人数和出口成交额双双“飘红”,同比分别增长了4.6%和3.2%,延续了上届广交会的回稳势头,新兴市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外贸表现出色,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当然,外贸新旧动能的转换不会一蹴而就,特别是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推进,全球价值链进入了重构期,传统“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为核心链条的全球贸易大循环正处于重大调整之中,国际贸易投资环境趋向恶化。
经济全球化路径的深刻变化,也是对中国外贸智慧和勇气的一次深刻考验。困难面前,中国外贸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挑战,要通过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起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性优势。
值得期待的是,从本月起,机电、成品油等400多种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提升至17%,新设7个自贸区建设正加快推进,而G20框架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也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些举措将与此前一系列外贸稳增长政策形成优势叠加,加速外贸红利的释放。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