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2010年,纳入本月报统计范围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营业总收入30.3万亿、实现利润1.98万亿和上交税费2.4万亿三大指标比“十五”末期均实现翻番。财政部指出,2010年,国有经济延续2009年末回升向好的势头,由上半年的恢复性增长转为下半年的稳定较快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有企业的这张成绩单,单从数据笼统地看,的确令人欣喜若狂。但是我们辩证地分析一下国企业的盈利结构、央企红利流向以及付出的成本,就不会轻易自鸣得意,骄傲自满。
2010年19870亿元的国企利润构成中,中央企业为13415亿元,占到利润总额的67 .5%,单中石油一家企业就达1 6 7 6亿元,占全部国企利润总额的8.4%;此前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集中在石油、电信等几个行业的大型央企的利润,能够达到央企总利润的70%。这意味着,除这几大行业的企业外,包括航空、电力、煤矿等盈利大户在内的其他央企,每家的利润并不多。
再看地方国有企业,去年实现利润6455.5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3 .5%。从列入统计的数据来讲,涉及到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没有确切户数,不好计算,但就以地方国资委掌控的这1160多家企业计算,平均每户也不超过六亿元,这基本上是地方最优秀的企业,其盈利能力也不过如此,况且这些成绩是靠去年部分产品涨价取得的,通胀给这些国企也包括央企增长利润帮忙不小。
尤其在央企红利的面前,作为大部分普通百姓,由于不懂深奥经济理论,大都愿意站在微观的视角,关注央企上缴红利的使用细节以及具体流向。现在问题是,我们只知道,自从2008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真正投入实践以来,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共支出1861.4亿,其中68%用于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和重组改建,19%用于灾后重建,6%用于扶贫脱困,只有不到1%的部分和社会保障有关;我们还发现,央企的一部分利润,成为集团内部私分的蛋糕。去年6月,国家审计署披露对六家央企2008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发现,2004年 至2008年,所属七家企业将10346.61万元收入,直接用于发放奖金、补贴和业务招待等支出。这些“成绩单”,仅仅是奖金、公积金等违规支出部分,就动辄千万乃至过亿,不能不让人感慨,央企赚取的红利,究竟滥发了多少福利?
更为重要的是,国企贡献的两万亿利润的背后,究竟付出多大的代价和成本。一方面,特别是垄断央企利润的猛增,不仅加重了公众的经济负担,而且也抵制总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弱,国有企业强,表面看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但稍加分析就会明白,强大的国有企业在占据越来越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私有企业的生存空间,难道不会受到挤占和排斥?而且,国企不是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形成,而是由行政权力与国家资本联姻,生下来的“畸形儿”。可以想象,这种背景下的垄断,能创造出什么样公平和谐的竞争氛围。所以笔者觉得,近两万亿元国企利润中,通过企业自身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挖掘内部潜能而实现的,可能少得可怜。(吴睿鸫)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