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软着陆与硬伤疤 中国基尼系数引热议

2013-01-23 13:43 来源:工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2经济、社会运行的关键数据。

  2012年中国GDP增长7.8%,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实现了中国政府设定的7.5%增长目标。

  前一日,经济学家樊纲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即宣称:中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最低谷的时期已经过去。

  他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是一个企稳复苏的过程。

  随着数据的公布,舆论亦均倾向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分析说,中国经济的反弹基本上平息了分析师对中国经济是否会发生“硬着陆”的争论,证实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历了两年多的经济减速后开始复苏。

  不过,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能否重启新一轮增长预期,一些经济分析师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将由国内经济带领。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18日也表示,“将把更多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实实在在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这一表态被国际舆论广泛引述。

  国家统计局还首次公布了近十年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达到最高为0.491。此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数据还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跑赢GDP。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个指标,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对公布的数据表达了两点看法。第一,0.47到0.49之间的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第二,从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各级政府采取惠民生的若干强有力措施,中国基尼系数逐步有所回落。

  中国的收入差距,与世界类似发展水平国家相比,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国家统计局给出了几国数据。2009年阿根廷基尼系数为0.46、巴西0.55、俄罗斯0.40,2008年墨西哥基尼系数是0.48,2005年印度基尼系数是0.33。

  因为“统计口径或技术”的原因,中国已经10年没有公布官方的基尼系数,这一度引起诸多议论。

  2012年的两会上,马建堂在回应中国官方为何不公布基尼系数时曾说,中国居民收入的调查是分开搞的,对城镇居民调查可支配收入,对农村居民调查纯收入,指标不完全一样,基础数据是分开的,所以没有办法计算全国统一的基尼系数。

  不过,对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水平,一直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基尼系数水平已经到了危及社会稳定程度,一种看法则针锋相对地认为其耸人听闻。

  反危机论的主要观点是,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是基于西方经验的抽象,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目前即便处于“红灯区”也是“红灯不红”,同时社保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去年12月9日在京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这一数字被认为“世所少见”。

  令人意外的是,报告认为造成中国巨大收入差距的并非人们设想的非市场竞争部门的高收入,相反,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基尼系数越大。

  长久以来,几乎每次有民间机构或学者发布中国基尼系数时都会引发热议。

  不过,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基尼系数虽然没有民间版本那么高,但也是在0.4这个“警戒线”之上。这表明收入差距问题相当严峻。

  收入差距过大,始终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硬伤疤。比如,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让政府对高速增长以及社会维稳始终无法放松。

  而且,“从过去30年的经验数据来看,基尼系数每上升0.01,储蓄率就上升0.76个百分点。”经济学家王小鲁推算,基尼系数如果从现在的0.47回落到0.37,消费率大概可以从49%回升到57%。

  王小鲁坦言,正是由于基尼系数的逐年升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导致经济结构调整难以到位。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