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国内天然气价格从4月起将进行大幅度上涨,各地零售价将达3元-3.5元/立方米。
有关方面“资源性涨价”的理由几乎已经令人“审美疲劳”。从理论层面而言,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资源型产品涨价,理由确实无懈可击。但是,有关部门还需要从宏观经济发展、国民福利保障等更高层面,来理性考量算“资源性涨价”的得失账。
资源性联动涨价,影响最大的就是普通民众、农业等其他相关基础产业以及民营企业。比如,相关数据显示,如果天然气供应商在基准价的基础上上浮10%,那么化肥用气价格就会上涨到1.012元/立方,千立方上涨了320元左右。这意味着农资成本的大幅度上涨,农产品价格也将因此面临上涨压力,物价中最关键的农产品价格调控,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民众未来买菜买米,又要担忧钱袋子吃紧了。
天然气一涨价,作为企业和个人,基于经济人理性,必然要选择其他替代产品。比如电力、煤炭,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刺激电力、煤炭价格的上涨,结果就造成企业和居民无论选择哪种能源产品,都是要为涨价买单。
下游的加工和消费行业就不那么幸福了。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化工产业虽然可以利用价格调节手段转嫁部分成本,但是往往受到行政调控,价格不可能大幅度上涨,因此总体效益由于天然气价过高而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下游产业往往是民营企业占大头,由此形成产业格局的两极:受到政策性保护,享有资源独占特权的资源型上游产业,往往由国营企业控制。他们一旦出现亏损则享受国家财政补贴,进而可以要求政策性涨价。而下游产业可谓 “脏累差”,则由民营企业“打工”。结果就是资源产品一“感冒”,民营企业就“发烧”。
更为糟糕的是,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需要转移分担,其中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为民众“涨工资”,可是民营企业一无国有企业的政策优势,二要承受着从原材料、运输、制造到人工成本的全方位上涨,而面临的终端市场因为竞争白热化,很难将上涨的所有成本都消化到销售价格中。其结果就是资源产品价格涨一点,民营企业死一片。近年来民营企业倒闭潮已经说明,这不仅会带来政府财税、就业岗位的减少,更会造成产业结构的劣胜优汰——越是市场化充分的产业领域越倒霉,越是计划经济浓厚的资源垄断领域越占便宜。
因此,有关部门不能只盘算“资源性涨价”的收益账,更要关注其背后隐性的损失账单,算算民众要为此埋多少单,民营企业要付出多少代价,国民经济发展受到的长远影响等,如此才能真正通盘考量出“资源性涨价”究竟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毕舸(广东媒体从业者)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