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红木家具配张“身份证”咋这么难?

2013-04-02 13:5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新华网福州4月2日电(记者张逸之、邰晓安)为了规范红木家具的生产和销售,国家去年出台了红木家具新国标,要求红木家具产品应配备“产品使用说明书、质量明示卡、产品合格证”等重要文件。记者近日走访全国红木家具主要生产和销售地福建省仙游县时发现,虽然新国标已实施半年多,红木家具“身份证”仍难得一见。

  红木家具“身份证”难得一见

  记者近日走访被称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第一街”的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的古典家具一条街时发现,多家门店内所售红木家具仍没有配任何证书。

  一些店家表示:“红木家具都是懂行的人来买,标准没什么意义。”

  在坝下村一家偏僻的红木家具作坊,老板告诉记者,他也只是听说这方面要出台一些政策,具体情况不清楚。“如果有政策出来,我们作为厂家肯定要配合,我们也希望行业规范一点。”

  有些大型的红木企业虽然会有“一书一卡一证”,但目前配备基本靠自律。在“连天红”的展示馆,记者看到这里的红木家具挂有合格证一项,该店销售员解释,质量明示卡和使用说明书在销售后会交给消费者。

  “木材标识和合格证、说明书,在强制标准出来以前我们都在实施了,对外称执行的标准是国标,实际上我们厂里的要求比国标还要严。”连天红家具总工程师张耀真说。

  仙游县工艺美术局局长林爱新说:“现在一些大的企业主动要求我们帮助他们尽快做,一些小的厂家可能这个意识还不够,我们下一步还要做一些更细致的推广,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因为企业太多。”

  新国标为何难以推行?

  业内人士表示,新国标缺乏可操作性、生产企业意识不够等原因,是新国标难以执行的主要原因。

  “市场上红木家具很少有身份证,可能还是企业不太重视,没有这个意识。”林爱新说。

  林爱新表示,仙游县生产红木家具的大小企业和作坊多达3000多家,大部分是小作坊,由于缺乏统一的格式,要让这些小企业自行设计“一书一卡一证”也不太现实。

  张耀真认为,新国标在树种鉴定、受力检测、尺寸规格等方面都缺乏可操作性。

  “一个是受力检测,如果相关木头上镂雕的话要做冲击实验;如果说透雕的,大部分都过不了检测,但是透雕是传统工艺,有的顾客要求就要透雕的。因为太名贵,红木都是根据材料的尺寸来加工,这就可能不符合国标规定的尺寸。”张耀真说。

  张耀真说,国标里规定,具体树种难以鉴定的,可以写大类,“这样的话国标的可执行性就有点差。比如酸枝,有普通的红酸枝和交趾黄檀(老挝酸枝),不好鉴定只能写大类红酸枝,这两种材料价格要差几倍。”  福建省木雕古典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卓金勋表示,目前在树种和产地鉴定上的确存在困难。“我们检测产品都要做破坏性实验,有些东西只有破坏了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白边,现在这么贵的家具,全部去做破坏性试验也是不太现实的。”

  市场规范亟须各方努力

  业内人士表示,红木家具产业要健康发展,执行统一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需要企业、消费者和相关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副秘书长黄宏岩说:“最重要的是企业要把产品质量做上去,要诚信经营,不能以次充好,因为质量是任何产业的基本要求。红木家具这行当水很深,消费者知识不够,这就需要质检部门利用国家标准控制手段来规范市场。”

  卓金勋表示,目前,仙游质监部门正在策划推广红木家具身份追溯芯片,以克服鉴定人员不足的困境。“芯片植入每一件家具,是唯一的身份证明,用手机在网站上下载一个软件,然后在表面感应一下,手机就会告诉消费者,你买的这个家具,是什么材质,就不需要再拿到鉴定机构去鉴定了。”

  为了规范红木家具的买卖,仙游县工商部门向商家推行了示范合同文本,“我们把国标和福建省的强制标准都加进去,要求经营者要遵守这个标准,希望通过合同避免一些消费纠纷。”仙游县工商局副局长邹仁邦说。

  邹仁邦表示,在执行新国标初期,工商部门对企业逐步引导,逐步宣传,辅之以行政处罚的手段。同时,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尽量选择购买大品牌、大厂家的产品,并要求商家出示红木家具“身份证”。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