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慈善赈灾靠爱心更靠制度

2013-04-23 09:12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7.0级地震发生后,举国揪心。连日来,各种救援力量奔赴芦山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同时也掀起了以出钱、出力、出物资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捐赠热潮。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当然是好事。但要将慈善赈灾的好事做好,不留瑕疵,却并不容易。

  以5年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为例,当时各界自发捐赠的巨额善款和物资极大地缓解了汶川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但事后也发现,其中有一些赈灾款项去向不明,还有一些赈灾物资被弃置浪费。此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初期,由于前往救助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太多,导致当地本已遭地震破坏的交通更加堵塞,反而影响了抗震救灾的效率。

  令人遗憾的是,同样的尴尬眼下正在芦山县重演:由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蜂拥而至,当地交通屡次被堵,受灾群众望援而不可得,志愿者有劲却使不上,双方都心急如焚。尽管国务院几乎在地震后第一时间便通过媒体发布命令,要求各单位团体未经批准暂时不要赶赴灾区,但强大的惯性与传统还是使这些抗震救灾行为“好心办了坏事”。

  至于捐赠给芦山地震受灾群众的善款和物资是否会被恰当地使用和管理,目前看来也不太令人放心。毕竟自汶川大地震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丑闻一直不断,而导致丑闻的制度性缺陷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面对灾难所引发的悲情,潜藏于灵魂深处的爱心总是容易被激活、被强化,正因为如此,这种爱心更应得到理性制度的呵护与引导。换言之,献爱心也是需要科学管理的,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爱如潮水”的失控无序,并防范爱心被利用、被欺骗后的社会诚信危机和道德滑坡。

  每一次灾难带来的危机,都可以转化为提升慈善赈灾水准的契机。尽管存在多种不足,也应该看到,这次芦山地震爆发之初,政府和公众在应对上较汶川大地震时多了几分从容。但愿决策者和有识之士更进一步,在促成慈善事业立法,鼓励慈善事业多元发展良性竞争、打造慈善“玻璃口袋”、提升慈善专业水准、筑牢慈善信用底线和监管笼子方面切实有所作为,这将比仅仅在抗震救灾结束后评出几位“感动中国”人物更有价值。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