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成就值得自豪,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比起发达市场甚至一些新兴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很多方面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第一,金融结构的差距。2008年出版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比较了五个国家的金融结构,其中日本是典型的商业银行主导型,38%的金融资产在商业银行里,而中国的这一数据在60%左右,这说明我国资产结构相比日本更加过度倚重商业银行。今天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73%。也就是说,过去几年中,我国金融结构发展更加失衡。
第二,市场机制的差距。以企业IPO的机制来看,全球几乎所有主要的交易所都是注册制,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例外。这两家交易所实行的是核准制。名曰核准制,实际上是审批制。当然,注册制、核准制或审批制之间也不是绝对的黑与白的关系,而是一个渐进的变革过程。美国证监会的注册制也有很多个流程,但相对来说,其流程更加标准化。中国证监会一直致力于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应该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这条路还很漫长。因为发行体制的改革与多层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高度相关,很难单兵突进取得成功,但总的市场化的取向坚定不移。
第三,市场深度的差距。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是一个倒金字塔,而美国是一个正金字塔。美国纽交所有2300家挂牌公司,然后是纳斯达克有2500个,再往下是OTCBB和粉单市场,大致将近1万家挂牌公司,再往下是一个灰色市场,也有上万个挂牌公司,尽管在这些市场上挂牌的公司与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无法同日而语,但它服务于低层次企业,与其他高层次的市场实现了很好的分化。我国正好相反,主板有1400家挂牌公司,中小板700家,创业板355家,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原来只有100多家挂牌公司,今年以来多了些。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区域性产权交易所,但发展不太规范,良莠不齐。打个比方,就好像一个国家的中学生比小学生多,大学生比中学生多,最多的是博士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加快三板和四板的市场建设,尤其是三板。
未来四板的发展空间可能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像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数量众多,三板承接不了的企业还可以在当地的四板挂牌。另一方面,像乌鲁木齐这样的城市,半径1000公里的范围内,没有一个城市能与之竞争,如果发展了一个活跃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那么,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其他周边国家的企业都可能会到这里来挂牌融资,这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周边经济体的融合。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成为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
另外,与股票市场相比,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和期货市场又滞后于债券市场,相对更加欠缺。所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重道远。
第四,市场文化也有一定差距。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换手率比较高,是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尽管散户在A股市场中持有的市值仅有20%多一些,但却贡献了70%以上的交易量。当然,全世界的很多市场都是经历了一个过程,才发展成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例如美国早期的市场完全是投机,但华尔街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散户市场,早期参与华尔街的往往都是有钱人。华尔街的投资文化的变迁也有一个演进过程,早期基本上都是庄家,以纯粹的投机为主。真正建立投资文化,是在1929年股市崩溃后,以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为代表,股票基本面和价值投资的理念才逐步出现。此后,随着共同基金的发展和养老金的参与,才逐步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市场文化。即便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还是难免有大量投机行为出现。
总体来说,中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比较高。以2007年的数据为例,这一年全球股票市场上的换手率大概100%多,韩国超过200%,而上交所是927%,深交所是987%,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很多倍。近年来,这个比例有所下降,但在全球仍比较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活跃度、没有一定的流动性就不能称之为市场,但如果投机气氛过浓,也是比较危险的。在亚洲股票市场中,韩国市场换手率比较高,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市场应声崩溃,非常脆弱。但与中国市场相比,韩国显然是“小巫见大巫”。因此,从市场文化这个角度看,我们的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需要发展机构投资者;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并倡导理性投资的理念。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 祁斌 本文节选自《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资本市场——经济转型下的资本市场使命》一文,该文根据2013年作者的两次讲座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