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把“上大学”等同“投资”是经济学的堕落

2013-09-04 15:01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刘丽靓

  近期,考上大学本科的成都女孩玲玲的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玲玲的父亲称,“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这位父亲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广泛热议。

  这让笔者想起了近期一则在微博中疯转的笑话:一位男子20岁时就拥有百万资产。记者采访他怎么这么成功,他说从来没有读过书,在20岁生日那天父亲给了他100万,说这是20年攒下的学费。

  虽是笑谈,但故事所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以及教育体制、用人机制的问题不得不令人堪忧。

  不可否认,目前,由于扩招政策,大学生毕业人数明显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再加上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供过于求和供求错位的现状,造成了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局面。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功利意识逐步增强,这促使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使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事务的标准。甚至本该是用来培养人的教育也要看划不划算。这就使得“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得以滋生、蔓延。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考人数已经连续五年下降,2009-2012年全国有300万中学生放弃高考,占毕业人数的10%。

  破除“读书无用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件功利的事,受教育的目的也不应仅仅是为赚钱。把读大学比喻成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显然是荒唐可笑的。事实上,读书上大学是回报率最高的一项长期投资,读书不一定能让人赚得盆满钵溢,但知识可以使人接近真理变得高尚,使人寻找到获得财富的路径,改变命运,让人保值增值。因此受教育不能和赚钱直接画等号。

  其次,应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更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高等院校应该主动面向社会需求,认真调研就业市场现状,科学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层次结构,不断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改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防止高校“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趋势,突出特色和优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职业教育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对综合类院校、专业院校、高职院校等进行细分。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紧紧抓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用人制度上,应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如果选人用人不能坚守公平公正的底线,不仅个体会失去奋斗的冲动,社会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