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初步核算数据的当天,有记者只统计了28个省GDP的总和,据估算已经超过全国GDP两万亿元。一时间,“各地GDP注水”又登各个媒体要端。其实,统计数据哪一年不打架?地方每年不都比中央“多收了三五斗”?年年呼吁,出路何在?
实事求是地讲,各地每年多出来的几万亿元,不见得都是水分,也有不少干货。比如,随着地方保护主义的破除,很多跨区域经济活动导致数据重复统计,在所难免。一些中央的项目落到地方,又会出现不同口径的计算方式。再一个,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本身的漏洞,导致了很多企业“两本账”的现象。这些要靠统计制度的完善来解决。
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反复抨击的地方政府主动“注水”问题。一到岁末年初,几乎所有地方统计部门都高度紧张。主政一方,一年忙的怎么样,全看这些数据了。因此,统计部门竟然也被要求“讲政治”、“顾大局”,最终沦为“编数字”的荒唐工具。所谓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加剧了基层吏治的扭曲。
这股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冲动,由何而来?如果说,过往的“锦标赛模式”,唯GDP增长率论英雄,造成了地方官员“注水”的冲动,那么在中央指挥棒明确调整的当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了。这里边,有以往锦标赛中奔跑的惯性,也不乏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即便“注水”不一定有好处,但是肯定没坏处,又何乐而不为?
有好处、没坏处,说到底还是统计执法的软弱,才让顶风作案成本过低、无所忌惮。这正如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所言,地方统计数据是国家宏观数据真实的基础。对于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增加执法概率,提高违法成本,从而遏制住造假歪风,让统计数据真正成为中央决策的依据、地方政绩的清单、百姓心头的明镜。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反过来说,政府部门若无诚信,社会风气必受其害。在民众素质不断提升、舆论监督日益成熟的今天,经济数据的造假,一眼便会被识破,无异于自欺欺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走好群众路线,不妨从统计数据的一五一十开始,从诚信政府的日累月积开始。毕竟,那一张张数据报表上,“讲真实”才是最大的“讲政治”。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