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清房改革”还需走完最后一公里

2014-02-12 08:34 来源:西安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吴龙贵

  中央先后出台“停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通知”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后,各地不断传来限建清房“好声音”。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当前的“清房改革”中仍遭遇“应付式”清理。(2月10日《西安晚报》)

  这场自上而下进行的清退改革,至少从数据上看,效果还是相当喜人的。但数据毕竟不能代表一切。一方面,目前多数地方公布的清退数字都很笼统,只涉及单位总人数和清退总面积,清退出来的房子作何用途未作进一步说明,改革的意义未能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诸如“局长搬进处长办公室”之类的怪象,也让改革打了一些折扣。显然,清退豪华超标官衙不能仅仅满足于纸面上的进步和总体上的趋好,还应不断地在改革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和纠偏,走完最后一公里。

  温州是一个值得解剖的制度标本。去年4月,温州率先在全国试水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制度改革,然而实施近一年来,“温州模式”却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正如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波所分析的,一是“定标难”。办公用房的实际情况与现行标准相差太大,难以执行到位;二是“切割难”,办公用房的类型多样,分割、调剂起来不像切豆腐,若超标几到十几平方米,无法妥善处理;三是破除特权思维难。“用房严重违规的多是领导,清房就是要动领导的特权,他如果不是真心改革,效果怎能落地?”

  这些问题其实很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清退豪华超标办公楼若想走完最后一公里,首先是制度的精细化。应该说,对于办公用房的超标问题,我们不缺少制度。自1988年首个楼堂馆所“限建令”——《楼堂馆所建设管理暂行条例》,到去年底中央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国家层面发布的政府性楼堂馆所管理文件超过十个。但总体上,这些制度规定偏于原则和笼统,未能有效关注到诸如“办公室超标该如何切割”、“超标部门如何妥善处理”这样的细节问题,而恰恰是这些问题决定了制度的成败和可行性。

  其次是执行的落地。徒法不足以自行。尤其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实语境下,光有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种能够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譬如信息公开,定期“晒晒”政府楼堂馆所的“账单”,以监督的力量来保证清退超标办公楼不至异化为运动式改革。

  最后是问责的到位。至少从目前来看,因办公楼超标而被问责的案例仍属罕见。当然,这可以理解成是为了给改革预留缓冲期,但是,如果超标和不超标一个样,改与不改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必然会滋生一种观望心理,徒增改革的阻力。事实上,豪华、超标办公楼之所以泛滥成灾,问责本身就是最为缺失的一环。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