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以改革之剑拨雾霾见蓝天

2014-03-12 09: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

  两会前夕,大面积长时间的雾霾覆盖了1/7国土,其中重霾覆盖面积高达81万平方公里。11日开始,西北风一停,北京又被雾霾所笼罩。异常严重的污染态势,愈加增强了中国防治雾霾的迫切性。

  然而,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前不久环保部对12个地方督察时发现,一边是遮天蔽日的重重雾霾,一边却是企业“花样繁多”的违规排放,大量工业企业本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依然在堂而皇之地进行生产。负有监管之责的当地政府,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装着不知道?

  显然,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既要有背水一战的危机感和政治决断,也要有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长远之计,更要破解问题背后的利益博弈难题,深化改革,建立起防治雾霾的长效机制。

  首当其冲需要破解的,是排污企业和环保监管之间的博弈。在许多地方,这样的现象几成“公开秘密”:上级领导或环保部门来检查时,治污设备开启,排放随即达标;检查者一走,治污设备又成摆设。如此“猫和老鼠”游戏得以持续的原因在于,企业违法排污成本低,守法治污成本高,以至有的企业宁愿扛着罚单搞生产。对于诸如此类的治污成本外部化现象,有专家提出对策:应当在法律和政策层面作出新的制度设计,“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即在严格监管的同时,使企业的排污成本大大高于治污成本,违法违规排放甚至要冒“倾家荡产”风险;与此同时,综合运用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高、环保企业发展和环保设备使用。

  其次,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在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前副部长张力军看来,环境保护的最大压力,是来自地方政府追求G D P的冲动。为此,从上到下,要形成独立的环境监管、行政执法和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体系,破解抵制环保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必须改革领导干部考核标准,纠正部分地方和部分领导干部的错误政绩观。要使得以牺牲环境、人民健康为代价创造的G D P,再不能成为官员升迁的阶梯。

  第三,破除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尽管大气污染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是,一些地方和利益集团,不是尽职尽责、尽己所能地为防治污染做贡献,而是一而再地发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以邻为壑,推卸责任。比如,甲地发生严重雾霾,却把原因归咎于乙地(下转第三版)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