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鹏 秦晴摄
近来,香港关于个人游增幅设上限、征收陆路入境税、叫停深圳户籍人口“一签多行”等建议此起彼伏。实施超过10年,助力香港经济复苏的个人游,为何招致不满之声?
个人游给香港带来了什么(港澳在线)
4月初,香港中文大学公布最新问卷调查结果,6成多受访香港市民认为,内地旅客个人游对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2013年,5430万人次旅客到访香港。
旅客结构,可以这样粗略描述:100个旅客中,75个来自内地,50个是“个人游”旅客,25个是深圳“一签多行”旅客。
2004年到2012年,以个人游计划访港人次,年均增长23.6%。香港特区政府《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称,当年香港面对SARS挑战,经济陷入低谷,个人游“是一场及时雨,对香港经济复苏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2012年,个人游旅客直接为香港带来261亿元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1.3%,创造了超过11万个职位,占总就业人口3.1%。
香港特区政府预计,2017年,访港旅客会超过7000万人次,“保守估计”2023年超过1亿人次。
争议焦点从双非孕妇、奶粉荒转向交通拥堵
个人游在香港引发争议,与近年双非孕妇赴港产子、奶粉荒、炒房团等问题密切相关。通过政策调整,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或缓解。
2012年10月,特区政府推出买家印花税,非本地永久居民买房,税率15%,楼市明显降温,外地买家基本绝迹。2013年起,实施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零配额政策,“双非孕妇”成为历史名词。同年3月,实施“奶粉限带令”,以保本地奶粉供应稳定。
此后,个人游的争议,转移到对本地居民交通、购物的影响上。
香港的旅客接待能力已经不堪重负了吗?700万和5400万,是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被提起的数字。这分别是香港本地人口和旅客的概数。“旅客人数超过港人7倍”频频见诸报端,不少人以此判断,旅客对香港交通等产生较大影响。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教授沈建法认为,旅客人次不能与当地人口数直接比较,科学的方法是以“旅客人口当量”,即平均每天多少旅客在港,与本地人口数比较,从而分析旅客对公共交通的影响。
沈教授计算出,香港2013年的旅客人口当量为39.5万,以此估算出繁忙时段,旅客占用公共交通总人次比率为10.18%。“以地铁金钟站为例,旅客占乘客10%,繁忙时段等5班车才能上车,即使撇除所有旅客,仍然要等4.5班。”结论是,访港旅客不是公共交通繁忙时段拥挤的主要原因。
不过,另一位教授质疑,沈教授的方法,没有考虑乘客的行为特点,比如,内地旅客进入车厢后往往堵在门口,增加了拥挤程度。浸会大学讲师阮颖娴提出,沈教授的测算“大致正确”,但忽略了旅客携带较多行李的问题,而且列车拥挤时段,即使是多5%,也会导致拥堵程度大增。
香港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认为,目前5400万的旅客量,香港可以承受,即使增长到7000万都没有问题。但是,“将来如果地铁内20%、30%是旅客,香港将难以负担。”
特区政府由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牵头的评估认为,现有铁路网络仍有空间处理更多乘客。非繁忙时段,载客率整体在40%以下。“个别线路繁忙时段载客率较高,但仍可大致满足需求。”
引发关注的骚扰内地旅客事件发起人梁金成,称家住粉岭,生活受到内地旅客影响。他已就事件向受滋扰旅客道歉。他解释,行动目的是希望特区政府关注受到旅客影响的港人生活,“口号只是针对政策,而非旅客。”
一位香港本地评论员介绍,风波发生后,香港社会公开表示支持的人基本没有,给予谴责的人不少,不理会的人最多。梁金成也表示,行动“效果不佳”,不打算继续类似激进活动,未来可能以较软性的手法表达诉求。
“百物腾贵”能否归咎于个人游
“去了十几年的茶餐厅,一天突然换成金店、钟表店。”一位香港市民抱怨,个人游导致物价飞涨、租金高企,与本地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餐馆、小商店难以为继。“熟悉的生活环境全变了,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无法满足。”
2012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抽样调查发现,七成多人认为个人游导致租金上升,推高本地物价。
不过,特区政府的经济报告认为,零售店铺的租金与销货表现,多年来一直关系密切。平均租金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上升10.8%和9.3%,而零售业销货额同期增长更为可观,分别为18.3%和24.9%。“零售铺位租金上扬有业务收益增长的支持。”2013年租金上涨继续放缓,为6.1%。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所郑宏泰博士是研究个人游的专家。他认为,“个人游导致香港百物腾贵”的说法是错误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很多,除了租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导致来自内地的原材料涨价。其次是香港实施最低工资制,人工成本增加。
与物价相关的最核心问题是联系汇率制。郑宏泰说,个人游推出两年后,人民币汇率改革起步,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不断贬值,所以造成了误解,认为个人游导致物价上涨。“普通市民并不知道这个道理。”
特区政府称,明白不断增加的旅客超出了“香港市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对部分地区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实际影响。但是,全面考察口岸处理、旅游设施等方面后,以2017年有超过7000万旅客访港计,香港在各方面都可应付旅客需求,但酒店供应会持续紧张。
个人游让谁受益?商铺业主获益最大
最新一次抽样调查中,郑宏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问及个人游对香港的利弊,45.7%的受访者认为好处多,觉得坏处多的只有29.1%。可是,若问个人游对受访者个人的利弊,情况则倒转,43.0%的受访者表示坏处多,27.8%觉得好处多。
“个人游给市民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坐车拥挤,吃饭排队等,是每天生活面对的,实实在在的,而正面影响则是间接的、不明显的。”郑宏泰说。
他分析,个人游推出后,虽然香港失业率改善,但工资徘徊不前,房价和租金大幅上涨,贫富差距拉大,基尼系数屡创新高,社会流动更加困难。个人游旅客的确让百业兴旺,但大丰收的只是地产商大财团,普通市民不但日常开支增加,还要承担因此带来的社会成本。
沈建法和田北辰也都认为,个人游的最大得益者,是商铺的持有者。沈建法分析,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得益最多的肯定是业主,因为他们有谈判能力。
普通市民有没有得利呢?沈建法说,旅游服务业工人工资虽然涨幅不大,但个人游让他们有稳定的工作,否则香港失业率不会这么低。田北辰说,个人游让政府库房多收了钱,否则普通人可能要加税。“但没人会想得那么远。”如果不身处旅游、零售业,普通人很难感受到个人游带来的益处。
郑宏泰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向下流动。因为没有限制垄断的规例,大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尽优势,出现“马太效应”。个人游提供了新发展机会,但与其他机会一样,最大的益处被大企业获得,做小生意的、打工的,分得的利益相对较少。
个人游何去何从?限还是不限,是个难题
最近一段时间,是否应该“控制内地旅客来港增幅”成为香港社会热议的话题。另一个争议话题,是深圳户籍人口一签多行助长了水货行为。香港中文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63.6%的受访者认为,应取消深圳“一签多行”。
沈建法和郑宏泰也都建议改善深圳居民一签多行政策。沈建法说,可以限制每年来港总次数,比如27次,即两个星期一次。“这能减少水货客,也可以控制旅客总数字。”
但据香港本地媒体报道,水货客中约六成为香港人。即使取消一签多行,水货行为也无法禁绝,而且只要差价存在、需求存在,原来内地旅客的带水货行为,将转移为港人水货客完成。
沈建法和田北辰都建议,尽快设立边境购物区,方便纯粹以购物为目的的旅客,缓解上水、屯门等地接待压力。
至于征收陆路入境税,一位教授说,姑且不论行政成本,香港居民到内地的总人次为7000多万,是内地来港人次的两倍,“如果深圳也对港人征收怎么办?政策目的是控制旅客增长,不是政府创收。一次收一两百块钱,内地客就不来了吗?”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梁振英表示,会在两方面做工作,一是研究采取一些调控旅客人数增长和旅客结构的办法;二是增加接待旅客的能力,尤其是在市区以外的地方,多提供些旅客需要的购物、旅游、住宿的设施。本报记者 尹世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