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解读
一边是实际操作中的“微刺激”加码,一边是强调短期刺激会更难过,看似手口不一,实际上是市场未理解到政策的新内涵,而是仍然用旧有的GDP至上思维和标准来思考和评价政策。
“五一”过后,中国经济迎来一阵“暖”风:以PMI先行指标打头阵的4月宏观数据出现回暖迹象。4月制造业PMI为50.4%,微幅上升;非制造业PMI为54.8%,升至年内次新高。汇丰制造业PMI也同样呈现回升势头。而市场预期未来两周即将公布的4月工业增加值、投资和出口等数据均有望回暖。
作为最先公布的4月主要经济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数,有分析人士认为,制造业、服务业PMI同时回升预示着经济已经出现了趋稳的迹象。不过,笔者认为,PMI走势尚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已企稳回升,基数效应占很大一部分原因,当前中国经济仍相当脆弱,不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外需增长都很乏力。
以制造业PMI为例,50.4%不仅低于此前50.5%的市场预期,而且创下了历年同期的最低值。历史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3年4月PMI平均升幅约0.9%,今年升幅远弱于历史平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的“旺季不旺”态势,制造业景气度仍然低迷。服务业PMI的情况也不完全乐观。各分项指数中,除新订单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与上月持平以外,其余指数均有所回落。其中,存货指数和从业人员等指数回落超过1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楼市政策未松动,中国经济增速仍将保持下行势头,二季度经济企稳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来看,目前的稳增长措施力度弱于以往,政策在经济数据中发挥效果的时点将继续延后,其实际效果尚待考验。从发电量、钢材价格和库存以及水泥等微观高频数据看,4月实体经济回升力度依然有限。
鉴于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仍不够稳固,一些市场人士认为,稳增长政策还需进一步发力。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李克强总理文章,称如果不用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不仅去年结果可能大不一样,今后几年也可能更难过。而从近期的媒体报道却可以看出,“微刺激”有加码迹象:中国铁路总公司今年第三次上调全年投资计划至8000亿元以上;国家开发银行仅4月用以保障中国各地棚改工程的贷款发放额就近1000亿元。
一边是实际操作中的“微刺激”加码,一边是强调短期刺激会更难过,看似手口不一,实际上是市场未理解到政策的新内涵,而是仍然用旧有的GDP至上思维和标准来思考和评价政策。笔者认为,就业形势仍然稳定表明中国经济尚处合理增长区间,当前的刺激政策很难出现量级上的“井喷”。毕竟,短期刺激政策只是一支强心剂,并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经济要行稳致远,需要的显然是持久内在动力。在这个逻辑上,唯有深化改革释放政策红利,才能换取市场活力。
□王莹(财经评论人)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