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中国制造真赚了 还是花钱买吆喝

2014-06-16 09:25 来源:广州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有媒体进行了不完全的统计,此次参与巴西世界杯建设的中国内地企业有31个。别出心裁的网友更为中国主要企业排出经典的442阵容参与世界杯,包括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华为、奥拓电子、湖南新亚胜、哈尔斯、杭州协程、三一重工、同方股份、中国英利悉数“上场”。

  算账:

  赞助世界杯多赚5000万美金

  在国人的记忆中,往届世界杯,中国企业参与其中多是跑龙套的角色,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国外知名企业加工,赚点微薄的劳动费,大头给国外企业赚走;如今中国企业阵容鼎盛,究竟中国企业是赚了还是花钱买吆喝?我们专门让企业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中国英利四个汉字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让国人眼前一亮,2014年,中国英利又成为世界杯的8个赞助商之一。中国英利宣传部门负责人刘重远给本报提供了他们上届世界杯的一组“赚钱”数据。

  统计显示,2012年、2013年,英利连续两次夺得光伏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一的宝座,世界杯赞助商的身份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世界杯前后的调研数据显示,从2010年2月3日至7月22日,媒体对英利报道2202篇,“媒体关注度”提升800%,总价值7056万元人民币,网站每日平均访问量总共超过2万次,总市值增加6.12亿美元。世界杯后,英利的订单达4吉瓦(电量计量单位),并且实现产品溢价,价格上涨3%~5%。英利公司2010年的年报还显示,2010年全年组件产品销售1061.6兆瓦,据此判断,凭借世界杯的品牌效应,英利至少新增利润超过5000万美元。

  刘重远称,“如果第一次赞助世界杯英利是进行品牌曝光,第二次我们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英利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为此,世界杯多个比赛球场提供了超过5000块光伏组件和30套离网系统,给全球记者提供免费的太阳能充电服务。”

  解读:

  中国“智”造展示中国新形象

  此次阵容庞大的中国制造参与巴西世界杯给全球展示了中国新形象。宏源证券固定分析师范为告诉本报,从2008年开始,中国产能过剩,面临转型升级的重任,逼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此次中国制造阵容庞大参与巴西世界杯,说明了中国企业这几年走出去的效果。若利润率低于国内,中国企业肯定不愿意走出去,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本届世界杯赚的钱不比国内少。

  不仅如此,这次世界杯中国企业已经告别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格局,扛鼎的是如华为、三一重工、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英利等以中国设计为主的中国“智”造,这说明中国“智”造在拉美等第三世界市场是很有竞争力的。如华为,在拉美业务更是欧美企业可望而不可即的。

  但是国人还没有骄傲的资本,范为表示,从利润率比较来看,中国企业往往低于欧美企业,价格优势往往是中国企业在第三世界的优势,在技术、高科技方面,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还有差距,因此第三世界选择中国制造是一个性价比相对合理后的选择,而非绝对优势的选择,这也预示着中国制造后面的路还很长。

  记者观察

  粤企借机

  挺进南美市场

  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在2012年,广东与巴西的贸易额就已经达到86亿美元,占中巴贸易额的1/10。来自巴西的采购团,是每年广交会海外买家中的主力军,近年来,包括华为、中兴、美的、格力在内的多家广东龙头企业都已经抢滩巴西,并以此为跳板,挺进南美市场。

  “去年微波炉出口巴西近1亿美元,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约为45%。”据广东格兰仕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格兰仕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巴西市场,近些年,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增长迅猛。而在2011年,美的集团就已经与开利公司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成立了合资公司,正是其在南美市场的深耕细作,才为美的开利顺利中标巴西世界杯球场制冷工程奠定基础。

  “现在世界杯刚开幕,接下来巴西还将承办里约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肯定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需求。”有广东本土企业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大量的场馆设施建设工程,使得巴西在建材方面的需求量持续增大,而机械器具、钢铁、五金电子等建材类产品正是广东出口巴西的优势产品。因此,在欧美等传统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不少企业都在以巴西世界杯和里约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进一步深耕巴西等南美新兴市场。文/记者刘幸、龙锟、彭筱璐、崔宁宁、徐靖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