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漫谈粉丝经济:拥有足够多追随者 想不赚钱都难

2014-07-23 09: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漫谈粉丝经济:拥有足够多追随者 想不赚钱都难

  乔布斯是粉丝经济集大成者。

漫谈粉丝经济:拥有足够多追随者 想不赚钱都难

  《罗辑思维》主持人罗振宇。

  古往今来,人群中的佼佼者,往往有“粉丝”追随。人类进入商品经济社会以来,不论从事什么行业的名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拥趸者,都能轻松的赚钱变现。最近十几年网络的发展,更是使得粉丝经济变得格外引人注目。到了当下自媒体时代,粉丝经济已呈现出繁荣至顶峰的景象。

  所谓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通俗讲就是名人或其团队“利用”粉丝赚钱。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买卖双方是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的博弈中达成交易,粉丝经济截然不同,作为购买方的粉丝对商品是发自心底的偏执喜欢,商品在一开始就被附加了精神上的价值,价格反而变得不是那么重要。粉丝经济的买卖双方从交易开始就处在不对等的位置上,卖方“神一般高高在上”,它卖的已不仅仅是商品本身,狂热的买方会为得到“商品”不计代价。

  粉丝经济成为一个经济形态,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此之前,粉丝的追捧和拥戴最多使得名人本身变得更加有名,与“利”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李白、柳永、苏东坡甚至唐伯虎等江南四大才子,即便他们的诗书文章受世人追捧,但“洛阳纸贵”以后能多赚钱的也是那些卖纸的老板,名人本身很难从这方面获得直接的金钱收益。至于依靠诗书文章加官进爵则是另一套逻辑。

  这一切,随着商业社会的来临发生了根本改变。商品经济具备席卷一切能力,它将一切物化,包括名气,才华和注意力。最初利用粉丝经济的代表行业是音乐明星,当时很多外国的唱片公司和摇滚歌星依靠广大粉丝的支持“财源广进”。再后来,全球进入信息社会,粉丝经济也一直紧随社会进步,进入新的阶段。不仅是歌星,随着商品交换手段的变迁和多样性,文化、体育、科学等各行各样的出众者都可以将这种民众的追逐和关注置换成真金白银。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名人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也拉近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距离。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作家等名人通过互联网能够轻易实现和粉丝的互动,赚钱也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同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本身也造就了一批互联网明星,这些人借助新的手段,最大程度发挥了粉丝经济的能量和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赚得盆满钵满。

  苹果“教父”乔布斯是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始作俑者,更是集大成者。在他之前,人们关注的更多是科技公司本身,至于公司里面的那些看起来“愚蠢”的软件工程师,在公众中没有丝毫的魅力。然而,乔布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带领苹果在科技巨头林立的硅谷脱颖而出,而他本人也藉此成为民众之中魅力非凡的英雄。成为英雄甚至被神话的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在全世界拥有了众多粉丝,使得苹果公司每次的新品发布会简直成了一个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全球科技盛会。“苹果粉”虔诚到宗教徒般地迷恋公司的产品,每每新品发布,很多人彻夜排队,甚至传说中的中国“脑残粉”割肾以求之。粉丝如此追捧,想不赚钱都难。

  中国古时戏园子的名角引发的票友迷恋和消费行为算是粉丝经济的雏形,不过一直没能形成气候。粉丝经济在中国真正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彼时,中国敞开大门看世界,而也就是那个时候,才有了歌星影星等。中国粉丝经济最初的模型和西方基本没有区别。不仅如此凭借诸多优势,粉丝经济在中国发展迅疾,大有赶超世界之势。

  看到乔布斯和他的苹果公司取得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互联网先行者暗自攥紧了拳头。乔布斯在中国拥有难以计数的粉丝,他的成功给了雄心勃勃的中国人很多启示。IT业如小米等公司开始学习苹果的做做法并收获良好的成效。以至于小米的创立者雷军有了一个“雷布斯”的绰号。而最近推出锤子手机的罗永浩,背后依托的就是自己多年攒下的“人品和粉丝”,其心昭昭。

  时代发展到今天,互联网使“造星”变得简单容易,无数条红地毯铺就成名之路。同时,互联网还是探金石,今天的“金子”不再容易被湮没,它有太多的机会和途径散发灿烂的光辉。这也成为粉丝经济在今天繁荣的基础。如另一个罗胖子,罗振宇和他的团队在2012年年底创办了知识性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打的也是粉丝经济的牌。2013年8月,《罗辑思维》公众平台已坐拥50万粉丝。当月,微信公众号推出微信会员收费制度,短短6个小时5500名会员被抢光,创收160万,开创了互联网的一个神话。无独有偶,歌手、音乐人、制作人、作家高晓松,在互联网时代多了一个身份,自媒体人。最近一年,脱口秀节目《晓说》在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发酵,高晓松也将粉丝经济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专栏作家吴晓波是财经圈里的名人,今天也顺势做了自媒体,作为浸淫该领域多年的资深观察家,吴作家深谙粉丝经济之道。吴晓波拿自己举例,以前给报社杂志写稿,一篇文章的价格是一定的,但在自媒体上,他假象了一种未来的可能:如果一篇文章传播广泛,足够为粉丝所喜,100万粉丝每人“打赏”一毛钱,都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这在传统媒体是无法想象的。值得欣喜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无法想象也许就会成为现实。

  (中国新闻网移动版 张会杰)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