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节能产品如何“进补”?(经济茶座)

2014-09-22 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推广节能产品,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的同时,不妨让“看不见的手”多上场比划比划

  笔者老家在中部省份的一个农村,经济上不算发达。中秋节期间,给家里打电话,碰巧赶上父亲去交电费。父亲告诉我,前两年,政府免费发放节能灯,鼓励村民用来代替白炽灯,购买节能家电也有补贴,很多乡亲趁机置办了不少节能家电。不过父亲却有担忧,“以后要是没了补贴,这节能家电可有点贵啊。”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近年来,中央财政大力支持推广照明、家电、汽车、工业产品4大类、数十万种型号的节能产品,2007年至2013年,已累计安排节能产品补贴资金769亿元。财政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节能产品的销售,其市场占有率节节攀高,但这背后也有隐忧。巨额的补贴往往难以持续,而一旦离开财政补贴,一些节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恐怕要打个问号。

  拿空调来说,高能效比空调比低能效比空调贵上千元左右,按照一年用3个月、每天用8小时计算,一台最高能效比空调比最低能效比空调一年节省下来的电费不过100多元,需要使用5到10年才能抵消价差,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从性价比的角度看,高能效比空调没有市场优势可言。

  另一方面,长期的财政补贴会使节能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种看似划算的“虚假价格”。价格信号失真,企业降低成本的动力就不足,加快研发采用更新、更适宜节能技术的动力也不足,从而更离不开财政补贴。而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推广节能产品最终不可能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用直接补贴消费端的办法推进节能减排,“看得见的手”没有缺位,但总体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持续下去,需要研究。怎么办?不妨改变“进补”的方式,让“看不见的手”多上场比划比划。比如,可以多采用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研发节能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这样一来,不仅财政支出大为减少、更可持续,而且企业有动力降低节能产品的价格,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完全可以淘汰市场上高能耗、高污染的低价产品。

  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市场正逐渐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互配合,一个更加节能环保的未来值得期待。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2日 19 版)

[责任编辑: 宿静]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