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王海打假20年,是谁的悲哀

2015-03-24 09:13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大学生评论大赛

  职业打假人越多,反证着假货越泛滥,而要净化市场环境,绝对不能只是靠职业打假人这一小众群体来完成。王海将“打假”这个职业做了整整二十年。这不正是一种悲哀吗?

  20年过去了,当年以“打假第一人”而为大众所知的王海,如今还战斗在“打假”第一线上。

  据新京报报道,王海从业20年,给名下公司定下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去年通过花费200万买假货,赚得400多万。

  这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二十多年过去了,王海厌倦了别人给他戴的各种帽子,他更愿意用交易和成本来描述自己的打假生涯,他说:“打假从来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高尚。”

  确实如此,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款双倍赔偿和《食品安全法》十倍赔偿的规定,现如今职业打假人专门以赢利为目的,已经发展为一个行业。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我们需要这种职业打假的精神,但广大消费者对职业打假人的认识,恐怕很大程度上仅止于此。

  根据2014年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关于消费维权,大约60%的消费者最终都因为维权金额少、怕麻烦等原因而放弃,同时,对《消法》了解的受访者只占到了8.11%,由此可见,尽管职业打假人在现实中不断被聚焦,但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维权意识仍旧是一种稀缺品。

  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一者,普通消费者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会因购买商品少,金额太小等成本问题而放弃维权;再者,职业打假人对相关领域的法律、程序等非常熟悉,索赔成功率高。在此情境下,尽管在媒体的聚焦下,职业打假人显得那么的耀眼,但具体到消费者个人来讲,要不要维权、会不会维权、能不能维权,却仍旧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职业打假人越多,反证着假货越泛滥,而要净化市场环境,最终靠的还是行政部门和广大消费者。而现实呢?本该由相关部门以及广大消费者来做的事情,却让职业打假人这一小部分人做了,而且还一个个都做成了名人,甚至是“英雄”、“斗士”,而王海,也将“打假”这个职业做了整整二十年。这不正是一种悲哀吗?

  职业打假人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反证着监管机构的失职,以及广大消费者维权意识的缺失。比起关注王海打假的传奇故事,更应该关注并期待的,是如何才能让王海们消失,让市场上“无假可打”。

  □张松超(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