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带一路”建设如同聚宝盆吸引着各路资金的投入,从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的多边金融合作,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新设立的金融组织,各方资金正在汇聚,涌向“一带一路”建设大潮。
除了专门服务“一带一路”金融组织,商业银行也磨拳擦掌,中国银行准备在未来三年,拿出1000亿美元支持企业 “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已经在“一带一路”境外沿线国家储备项目131个,投资金额达1588亿美元。
“一带一路”建设资金如巨龙般规模庞大,这笔巨资将投向何方?这条资金巨龙怎样驾驭管理?未来收益又如何如何分配?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认为,庞大的建设资金首先会投向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姜跃春表示,这样规模庞大的资金管理将是多层次的,投资的方式也会是多种多样。
“一带一路”,大规模的资金,到底如何用?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对此评论。
经济之声:大量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金砖银行”这样的专业金融组织,还有各类社会资本,它们的投资方向有什么不同?
张燕生:亚投行开放是一个多边开发性的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更多带有政策性的色彩。我们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向交通的基础设施,能源电力的基础设施,和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把它的建设初期,它有一个很贵的沉淀成本和固定成本,或者简单的讲就叫做赔付期,也就是说可能投进去的钱在一段时间没有回报。光投入没有回报,这个时候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就不愿意进去,因为它的投入为后来的人做嫁衣的。不愿意投入这个项目很难启动,这个项目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好的生态效益,但是没有人做。亚投行也好,丝路基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商业的规则,遵循投资的规律做了,做了以后,它就会带动商业资本和社会资本。亚投行可以联合世行和联合了一些国际的银团做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这时商业资本和社会资本更加有信心,就可以越来越多的参与,形成滚雪球效应。最难沉淀成本和固定成本亚投行做了,商业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风险就会大幅降低,所以它的作用像总得基金一样的,也就是做这个项目的,就是带有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色彩的投入。
经济之声:这些各类的资本,大量参与的时间窗口,大概会是什么时候?
张燕生: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规划是2014年,落地是2015也就是今年,预计亚投行的落地,真正进入到操作,完成前期的审批,各国立法部门的通过,估计是会在今年的年底,因此今年可能落地。落地以后, 2020年,也就是2015年以后的5年,我相信将是社会资本和固定资本开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开始投入“一带一路”这个时间窗口。
经济之声:到时候这艘巨轮真正舞动起来了,从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仅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可能就达8万亿美元。这笔巨资将会怎样管理使用?
张燕生:这笔钱实际上是这样的,因为要想富先修路,“一带一路”建设,8万亿在10年里面投进去以后,相信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将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像交通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和管道,像能源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包括一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包括像通讯像光缆的干线。亚洲经济发展环境有明显改善以后,生产贸易和投资和生产这部分的投入大部分的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带来大量各种类型的融资服务的进入。而且像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的进入,形成无线互联网,或者互联网+的效应,这样会带动整个亚洲未来5年到10年快速的发展。这笔资金下来以后,它带动绝不仅仅是8万亿,因为8万亿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它带来贸易的资本、生产的资本、物流的资本,以及其他方面资各种各样服务的资本可能都是倍增的效果。
经济之声:“一带一路”的收益各国本着什么样的原则分配,互利共赢?
张燕生:首先“一带一路”所涉及到60多个国家,所涉及到44亿人口,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这些地方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很多地方像石油资源、矿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