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导游骂人”事件引热议 旅游业人士揭秘低价团

2015-05-05 10:35 来源:太原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5月1日,一位云南女导游因嫌购物少而大骂游客没良心、不要脸,被录下4分43秒的视频。小长假里,该视频传到微信圈后迅速成为焦点,引发各方议论。昨日,省城旅游业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省城市场上云南游产品报价从1元至4000多元不等,其中低于成本价2500元的产品竟有上百种,因为零团费、负团费背后的潜规则,"导游骂人"虽系个案,但绝非偶然。

  低价“云南游”有上百种

  李炜(化名),在我市经营云南旅游专线已经多年,她所在的旅行社在组织我市游客出行的过程中扮演着中间角色,相当于一级批发商,委托本市组团社(相当于零售商)收客,随后,将各旅行社收来的客人集中交给云南地接旅行社。经过这几个环节,我市游客便开始了云南游行程。

  “《旅游法》出台后,1000块钱的云南游涨到了3000多元。”李炜介绍说,云南风景独特,是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市场上的相关产品众多,其中不乏数百元的低价旅游线路,2013年10月1日起,我国首部《旅游法》开始实施,其中第三十五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游法》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市各类云南游产品价格纷纷上涨,各类云南旅游产品的价格一度上涨了两三千元。

  旅游成本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李炜说,仅出行一项,我市到云南的往返机票价格一般需要1700元左右,如要保证出游品质,总成本至少需要2500元。《旅游法》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各类云南游产品报价涨到了成本价以上。2013年12月,国家旅游局下发通知,对《旅游法》作出详细解释,此后,各类旅游产品的报价又开始下调。“举例说,昆明、大理、丽江这一线路的报价,从200元到4000多元都有,低于2500元成本价的产品有上百种。

  低价团其实是购物团

  “游客的报名费高于成本价,相当于参加了旅游观光团,报名费低于成本,则相当于参加了购物团。”李炜说,在旅游产品生产环节,地接旅行社都围绕价格来设计旅游线路,低价团会包括大量购物店、自费项目等,而且旅游产品的价格越低,对游客的购物要求越高,购物点数量和购物时间都会相应增加。导游则摇身变成了导购,软磨硬泡,劝说游客购物。李炜告诉记者,她也找到了“导游骂人”的旅游团行程,分析来看,这一旅游产品的价格就是典型的低价团,游客也许只花费了1块钱就报名了云南游。

  业内人士进一步揭秘说,有地接导游在接到一个旅游团时,要按照每位游客200元的标准向旅行社支付“人头费”,甚至要承担旅游大巴的费用,以50名游客的旅游团为例,导游在没有赚到钱的前提下,就需要先拿出1万多元,背上了沉重的还债包袱。导游接到一个旅游团后,如果游客的整体消费能够填补前期费用,而且有结余,导游的态度相对来说会好些,如果游客花费少,导游就会给游客脸色看,冷嘲热讽,施加压力,他们的所作所为,与“骂人导游”虽然性质有别,但从量变到质变,其实也就一步之遥。

  请记住“一文价钱一文货”

  “一文价钱一文货,这句话在旅游行业最适用了。”一位旅游执法工作者告诉记者说,几年前有朋友希望报名参加品质云南游,最后核算下来的价格是4000多元,深谙旅游市场猫腻的他说,只有介绍朋友参加高于成本价的旅游团,朋友才会有良好的旅游体验,不至于被购物影响了心情。如果向朋友介绍了低价旅游团,他最后也无法向朋友交待。

  游客如何避免遇到脸难看的导游呢?这项工作还需要报名时完成。市旅游局工作人员建议:游客在面对各类产品时,可以让旅行社工作人员核算成本,逐项介绍出行、住宿、餐饮、娱乐、游览等项目所需成本,最后,就知道眼前的旅游产品是否低于成本价,是否有购物压力了。游客如果贪图便宜,明知道价格远低于成本,还坚持报名,那就太不理性了。在市场秩序有待改观的现实之下,记住“一文价钱一文货”这个道理,才能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也建议,在旅游行程中,游客可以通过音像方式记录导游言行,如果导游有强制消费的要求,游客可持有相关证据对导游投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 贾尚志)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