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不应怀疑股指期货“稳压器”作用

2015-07-20 10:3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自上市以来,股指期货就背负着“坏孩子”——做空股市的罪名。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A股大跌,股指期货再一次成为众矢之的。业内人士表示,在市场发生操纵等极端行情下,期货与现货市场均可能出现“失真现象”,从过往经验来看,不应怀疑股指期货“稳压器”作用,它也不应成为股市暴跌的“替罪羊”。

  股指期货“交割日”不可怕

  由于此前连续出现大幅贴水,一些市场人士揣测股指期货合约价格暴跌是拖累股市的元凶,而7月17日是股指期货1507合约交割日,便开始担忧“交割日效应”。

  据中金所统计,7月17日,国内股指期货市场顺利交割。股指期货各品种总交割量为2619手,较6月份减少6684手。其中,IF1507交割量为1602手,较6月份减少1988手;IH1507交割量为696手,较6月份减少2982手;IC1507交割量为321手,较6月份减少1712手。

  另外,股指期货交割月合约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亦收敛良好。其中,IF1507合约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相差0.28点,IH1507合约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相差0.04点,IC1507合约收盘价与交割结算价相差0.45点,均为历史偏低水平。

  此前,网上一直盛传股指期货将在到期日出现“交割日效应”。有许多人误以为,每逢期指交割,市场就会出现大跌。随着本次期指的顺利交割,这种说法显然又一次不攻自破。

  相关机构统计显示,国内股指期货市场诞生5年多来,共顺利实现63次交割。实践表明,“交割日”并无魔咒,更不会对A股市场产生实质影响。从62次交割情况来看,一是到期日价格收敛良好,价差大体在1个点之内,没有出现上蹿下跳、大幅跑偏的现象;二是交割量较小,平均仅2000多手,最多也只有8000多手;三是市场正常运行根本没有受影响,63个交割日中,股市上涨37次、下跌26次,上涨概率更大,不存在“逢交割日必跌”的规律。

  从制度和监管的角度看,机构在交割日操纵股指打压现货市场而在期指上获利的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沪深300股指期货目前采用现货指数最后2小时的算术平均价作为交割结算价,试图操纵交割结算价的成本十分巨大,且沪深300指数本身的抗操纵性也很强。

  股指期货不应成为“替罪羊”

  据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实际上,每逢A股市场大跌,股指期货就会成为“替罪羊”,被认为是做空A股的“利器”,而且空头几乎屡试不爽。在这次A股暴跌中,股指期货同样被怀疑是做空的“主力”。

  但双隆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去年A股市场进入牛市以来,股指期货一直起到了很好的对冲避险作用,但其价格走势一直有些被动,基本上跟随现货指数。

  上述相关负责人研究发现,许多期货价格在短期波动上的“先知先觉”,都是一些持有现货的股票市场上的短线高手利用现货的抛压和快速买进“制造”的,当然也有些期货短线投机者追趋势助涨助跌。所以,期货的价格经常会有些“毛刺”。这些短线投机者并不能决定市场的大趋势,但却给套保和套利者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双方的博弈既稳定了市场,又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可以注意到,这次股市的大跌致使那些持有单边一味看涨的,尤其是杠杆过分放大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那些利用股指期货做了保值避险的哪怕仅部分做了对冲避险的,都轻松渡过了难关。在股市大涨时,很多做了保值的人赚的不多,压力很大。

  据了解,双隆投资是一家多以中性套利为主的量化对冲基金,其收益率一直在20%左右徘徊,但是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其收益率稳定增长到40%左右。负责人表示,只有有了期货市场尤其是将来有了期权等更多的对冲工具才能为客户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这次股市的大跌,期货市场确实为大多数现货持有者很好的规避了风险。”该负责人说,在期货持仓上,排名第二到第四的是公募基金、券商自营和QFII,占比在50%以上,当市场在低位时,这些持仓的对冲头寸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也为市场的止跌企稳起到了托盘的作用。

  不过,是否有人在期货市场大举放空利用期货操纵市场,需要监管部门调查来认定。业内人士表示,可以确定的是,仅仅单纯用期货来操纵整个股票市场下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操纵者可能利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获得利益,但必须是依靠现货市场大幅持股的操纵和影响,加之必须有外部的动因即场外杠杆过高的配资出现问题才能达到其目的。记者 官平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