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上半年部分稀土价格下滑近60% 北方稀土限产保价

2015-10-14 13:1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10月13日,稀土龙头企业,北方稀土发布了《关于限产保价的公告》。公告显示,鉴于当前稀土市场持续低迷、产品价格长期低位的状况,为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健康发展,有效缓解稀土市场供需矛盾,北方稀土决定实施限产保价,全年冶炼分离产品生产量较工信部下达给公司的2015年稀土总量控制计划指标量减少10%左右。

  稀土价格低迷

  致北方稀土限产保价

  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第一批稀土总量控制计划,稀土矿产品为5.25万吨,冶炼分离产品5.01万吨,分别比2014年第一批指标增长12%和18%,而从指标分配来看,六大集团明显获得了较多的指标。其中,北方稀土共获得矿产品指标2.98万吨,冶炼分离产品指标2.6万吨,分别较2014年第一批指标增长了19%和25%,同时,这两项产品的指标比均超过2015年第一批稀土总量控制计划的一半以上。

  对于此次限产,公司已经明确指出,是为了保价。究其原因,在出口政策放宽和薄利多销策略的共同作用下,今年我国稀土出口呈现出量增价跌的不利局面。从今年1月份起,我国正式取消了长达17年的出口配额限制,5月份又取消矿石出口税,本来应该依靠出口增加而上涨的稀土价格,却没有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反而掉头向下。

  据《证券日报》记者计算,今年上半年,我国部分稀土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从产品来看,上半年氧化钕、氧化镝、氧化铽均价分别为29.3万元/吨、166.6万元/吨、369.1万元/吨,同比分别下降6.5%、下降0.86%和上涨15.1%;氧化镧、氧化铈、氧化铕、氧化钇等富余稀土元素的价格同比均出现较大降幅,其中,氧化铕同比下降达59.5%。部分稀土产品价格已与2010年相当。

  面对这一局面北方稀土限产也无可厚非。不过,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在北方稀土尚未更名前,也有过几次停产保价的行为。在翻阅之前的公告后,记者发现,例如在2012年下半年,在稀土价格下滑的背景之下,公司连续多次采取停产保价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当年北方稀土净利润仍大降近六成。对于当时停产提振稀土价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跟当时全球稀土行业缺乏购买力有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几次北方稀土停产保价,基本上都是部分产能停产一个月或几个月,但并未说明减产的产量,而此次在公告中明确的提出减产10%的配额产量,这对于稀土报价是否有用?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如果北方稀土减产10%左右的话,会对我国稀土行业产生不小的影响。

  “北方稀土在更名之前,确实停产过几次,一开始效果还可以,后续效果不明显。与停产不同,限产就是说国家给的指令性计划考虑到市场原因,公司不全部用完。而且,据了解北方稀土旗下公司发生了事故,加上行业低迷了一年,公司此次限产保价对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昨日,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限产后

  或促稀土价格上涨

  对于此次北方稀土的限产保价,上述分析人士还预测,鉴于北方稀土的减产,多数商家出现持货观望的情况,报价开始上调,预计后市价格还会出现上涨。

  同时,据百川资讯数据显示,部分稀土产品的价格比前两个月已经有所上涨,例如氧化镨钕10月13日价格为25万元/吨,8月份为22.5万元/吨;氧化镝价格为135万元/吨,8月份为123万元/吨;氧化钆目前价格为7.5万元/吨,8月份时为6万元/吨。

  不过,另有分析师认为,目前下游需求情况丝毫不见好转,传统旺季不旺,或令镨钕类产品上涨幅度有限。至于北方稀土限产的提振,由于市场稀土产能远大于配额,加之“黑稀土”的猖獗,据估算去年全国的“黑稀土”金属产量约4万吨,区区2596吨冶炼分离产品的减产量,或难以扭转市场颓势。

  更有券商分析师指出:“2015年上半年,稀土下游需求仍然不足。与此同时,国家继续规范提升稀土行业,大集团主导的稀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稀土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供大于求导致稀土产品价格继续低位弱势运行,行业发展处于低谷期。”

  但截至目前,稀土龙头企业的业绩表现还算不错,以北方稀土为例,公司2015年中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32.25亿元,同比增加35.23%;实现净利润2.61亿元,同比增加 1.75%。

[责任编辑: 李振]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