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全国电影市场管理工作会议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透露,今年将大力整治电影票房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对瞒报票房数据、篡改票房数据等行为进行严查惩治外,还将于近期约谈相关电商。
近两年来,与到电影院排队买电影票相比,电商渠道显然要便捷许多,不仅可以让观众提前制定好观影计划,同时还能够提前选到自己满意的座位。因此,通过电商购买电影票开始成为观众的首选。从2014年开始,猫眼、微票儿、百度糯米等在线售票网站通过与《心花路放》《一步之遥》等大片合作,以“9.9元”“14.9元”这样的低价电影票,吸引大量用户。这样的价格战打到今天,不仅培养了网民在线购票的习惯,同时也让在线售票这一渠道拓展得越来越宽。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在线售票收入占全国票房收入的70%。
电商在电影票务行业的业务可谓风生水起,但为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约谈电商?电商作为电影票售票平台,是篡改票房的利器,还是虚假票房的缔造者?几年前,便有人预言,“电商电影票售票平台的恶性竞争也许会将院线架空。”现在,这一预言正慢慢成为现实,让管理部门不得不伸手调控这一严重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
虽然从大局看,电商买断票房看似偶然为之的促销事件,但放大到电商的其他行为,如团购、票务软件等,必定会对现有的电影发行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前些年电商买断某部电影的票房,都是靠“烧自己的钱”来达到促销和凝聚用户的目的。然而,这两年来,越来越“聪明”的电商早已不屑于营销带来的蝇头小利,部分电商开始“绑架”片方,用其特殊售票的平台和渠道跟制片方谈条件。比如,在某部电影上映之前,电商便会跟某电影制片方达成协议,要求从制作经费里面拿出一部分钱,提前购买大量电影票,以抢占院线的上座率。这些没有“主人”的电影票,最终会被电商在其平台继续销售,有的甚至开出低价来吸引观众,当然亏掉的差价由片方来补给。当电商手里握着大量已售出电影票时,他们便有了能够跟院线谈判的资本,要求院线给他们售票量高的电影尽可能多的排片。
当然,院线为了遵循市场规律,不得不选择跟电商合作,因为在电商不透明的售票机制背后,院线根本不知道电商究竟真正卖出去了多少张电影票。有的片方、电商与院线之间,甚至还会有一些不正当的交易——大行潜规则,有“红包”就多排片,没“红包”就少排片甚至不排片,这已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
刚刚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了近几年来最好的成绩。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已稳居世界第二,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就可能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人们再次意识到,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让电影产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走越好。
其实,部分电商的一系列做法,看似在价格方面有利于观众,其实最终伤害的是观众的利益。这样的恶性循环会直接导致未来制片方在经费预算中,将电商“烧掉”的钱算进去,并进一步压低制作成本,这无疑是让电影艺术承受一场意外的灾难。如果这样的恶性竞争不能被及时制止,也许未来观众很难在电影院看到一部质量上乘、制作精良的电影精品。因此,面对电商“绑架”院线的趋势,还需相关部门介入后制定长效机制,扭转这种既伤害艺术又伤害观众的不良行为。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