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经济增速下行:是否会大规模刺激经济?

2016年03月16日 08:57:00  来源:新京报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

  货币一旦出了银行,到哪去是无法控制的。但结构调整更多要依靠财政,财政的钱到哪是可丁可卯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今年的赤字率提升到3%,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比去年大一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辜胜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更是当前对冲经济下行的重要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现在GDP增速低于7%与2008年底GDP增速所处阶段不同。

  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6.9%,创下25年来新低。

  “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么大的回旋空间,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2016年2月14日,李克强总理斩钉截铁地说,“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所以我们要更加主动作为,‘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

  3月1日,央行正式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央行今年首次降准,也是自2015年10月24日以来四个月内首次降准。有分析认为,这是货币宽松、强刺激的表现。对此,3月1日晚间,新华社发表评论称,这仍属界限之内的调整,绝非中国大规模强刺激经济的先兆。中国不会大规模强刺激经济,这一判断基于中国调控手段的“升级”,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基本面考量后的“无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一周后的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如果国际国内没有大的经济金融风波事件,会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采用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的办法来实现目标。

  对于官方的表态,多位代表、委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今年政府没有必要大规模刺激经济。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当前没必要大规模刺激经济。预计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逐步触底。

  “结构性调整要更多依赖财政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吴晓灵

  新京报:未来财政政策手段使用会更加频繁?

  吴晓灵: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许多国家都采取了量化宽松。中国从200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也是很大的,仅2009年一年就增长了约29%。后来基本控制住了,稳定在12%左右。

  过度使用货币政策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而在消费品价格没有增长余地时,资产价格就会大幅膨胀。以房价为例,从2009年到现在,房价上涨很多。到2014年房价走不动,股价又上来了。股市下跌了,房价又上涨了。除了其他原因,大量货币存量也是客观因素。

  目前全球存在的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结构改革方面,货币政策能做的有限。货币一旦出了银行,到哪去是无法控制的。但结构调整更多要依靠财政,财政的钱到哪是可丁可卯的。

  新京报:此前央行提到的货币政策“稳健略偏宽松”应怎么理解?1月份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剧增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吴晓灵:每年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一般都是预测经济增长率+预计物价增长率+2到3个百分点的不确定性因素,每年央行公布的M2增速基本都是这样。比如今年是6.5%到7%的GDP增长,加3%的CPI增长,最后确定的M2增速是13%。略显宽松体现在,往年加2个百分点,今年加了3个,其他的标准也是按高限来定的。

  在经济调整的当下,希望信贷政策能稍微宽松一点,营造一个有所取舍的结构调整环境。

  1月份的新增贷款增多,主要是由于很多项目的环评和拆迁合法性手续,导致去年很多大项目没有开工。经过一年准备,今年许多大项目开工,这也可以从中长期贷款项目增长上看到,是个好事。

  “政府3%赤字率是安全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新京报:日本、欧洲等地区多次实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比如实行负利率和QE等,这些计划的效果如何?

  杨凯生:日本、欧洲采取的刺激政策效果是有限的。而今年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又一次明确地说,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刺激,清晰表明了未来的路线规划:我们还是重点在结构调整,重点在增加经济新的动能;同时把旧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活跃起来,用双引擎来推动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京报:对经济是否会有一些刺激计划?比如宽松的货币政策等?

  杨凯生:不应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有可能加大,今年的赤字率提升到3%,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比去年大一些。

  但货币政策的提法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更加灵活和适度。对于灵活,主要内容应该是指保持实体经济,保持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充裕的流动性,但这并非宽松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行长说过,转向略微偏松。我认为和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表述是一致的。

  新京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3%的赤字率目标,你认为会有风险吗?

  杨凯生:按照中国目前经济体量、经济运行质量和国内经济的承受能力,我认为3%是安全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辜胜阻

  新京报:2015年GDP增速降至6.9%,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辜胜阻:中国经济形势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困难和希望,压力与潜力,痛点与亮点并存,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中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趋势明显,旧的动能在消退或已经消失,新的动能也在不断涌现。

  新京报:哪些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辜胜阻:如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到“半壁江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等都是经济增长中的亮点。

  新京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否对冲经济下行?

  辜胜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更是当前对冲经济下行的重要抓手。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一样,正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富热情,有效对冲经济下行。

  新京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辜胜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引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产业中释放出来,强调发挥创业者和创新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通过制度供给和改革引领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智力创造,把劳动者创富热情激发出来为目标,不仅能增强微观经济活力,扶持小微企业成长,而且能发挥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应,为中国经济转型寻找一种新的动能,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创造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带动新就业和消费结构升级。

  要实现中国产业从低端的过剩供给结构向高附加值的创造性供给结构转变,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和重振企业家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孵化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企业家是供给侧最重要的主体。供给侧改革成败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壮大企业家阶层,培育和重振企业家精神又要靠健康可持续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7%不再是政府大规模刺激经济判断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新京报: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有分析认为政府应该出手“大规模刺激”。对此,你是否认同?

  刘世锦:目前看,政府还没有出手刺激的必要。因为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看,现在的经济状况是正常的。

  新京报:3月1日,央行降准0.5个百分点,有分析认为这是货币宽松、强刺激的表现。当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

  刘世锦:货币政策从来都是相机决策,也是短期政策,是根据经济情况来做决策的。现在很难预期半年后是否降息、降准。如果经济触底回升企稳,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没有进一步宽松的必要了。

  新京报: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均低于7%,当时触发了4万亿的大规模刺激。去年中国GDP增速也降至7%以下。你认为政府今年会不会再出手大规模刺激经济?

  刘世锦:虽然这两个时期的中国经济都面临GDP增速破7%的情况,但是,现在跟2008年底时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

  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突然下降是因为面临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外部冲击造成的突然下降,而那时中国经济仍有高增长的潜力;现在,中国经济的增长阶段已发生了转换,步入新常态,由超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综上,7%不再是政府出手大规模刺激经济的主要判断依据了。现在中国GDP增速低于7%与2008年底GDP增速低于7%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潜在的增长动能也不同。

  新京报:如果不出手刺激,面对“最困难”的2016年,政府该采取何种措施遏制经济持续下行?

  刘世锦: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逐步触底。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已逐步回升反弹,经济正逐步触底。触底的含义就是不会再继续往下走了,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基本上是大的L形加一些小的W形的形态。当然,触底后的中国经济也不会有大的V形反转,不会再回到过去8%以上的高增长。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彧 陈杨 刘夏

[责任编辑:袁楚]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