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期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额有所回调,但国有资本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发展迅猛。所谓的“资本寒冬”非但没有引起市场恐慌,还帮助市场挤出了泡沫,让真正的好企业和努力转型的企业加速胜出
最近在资本市场上,一些前期表现颇佳的题材公司、概念股出现估值回调,不少一级市场的风险投资人也发出“好企业难找、好项目难觅”的感慨。这些信息反映出当下创业企业融资、上市环境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甚至有人说已经进入“寒冬”。而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资本寒冬论”有点言过其实。
真正的资本寒冬一般有“三少”,即越来越少的新基金数量、越来越少的投资案例数量、越来越少的投资金额。然而,从创业市场看,尽管今年以来创业投资市场基金的募资活跃度相对2015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平均募资规模、超大额基金数量、种子期和初创期募资案例依然表现不俗,说明在经历2015年的喧嚣后,资本供需双方都逐渐回归理性。
从直接融资渠道监管看,尽管监管部门公布了今年6月至9月终止审查的56家首发企业名单及审核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但并不说明眼下发行节奏在放慢。事实上,今年以来,IPO市场一直稳中向好,今年第三季度有65家企业成功在A股市场完成IPO,同比增长12倍;募资规模达484.37亿元,同比增长38.22倍。与去年同期相比,IPO企业数量与募资规模均出现大幅增长。可以说,经过2015年IPO暂停和重启以及今年上半年我国A股市场的修复和调整,目前IPO放行数量已平稳提速,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大幅跌落。可以乐观地估计,随着今年证券监管部门发行工作的稳步推进及对IPO各个环节、各类主体、各种违法行为监管的加强,IPO市场环境将进一步净化,有利于为未来加快发行节奏做更好铺垫。各类企业、投资人、发行人应视之为投资机遇,而非“寒冬”,努力归位尽责,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以早日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从资本来源看,尽管近期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募资额有所回调,但国有资本背景的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发展迅猛的态势前所未有,仅第三季度就出现7只募资金额超过20亿元的超大额基金。随之而来的,是部分前期大热的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领域的风险投资回归理性,一些依靠编故事、炒概念的公司开始被投资者抛弃。与此同时,此前几乎无人问津的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项目,开始在国资系风险投资的带领下赢得关注。由此看,所谓的“资本寒冬”非但没有引起市场恐慌,还帮助市场挤出了泡沫,让真正的好企业和努力转型的企业加速胜出。
话说回来,寒冷的天气往往能使人变得清醒和理性,远离狂躁、不安,对于股权投资行业重新评估企业价值是件好事。在此过程中,创业投资者不仅应学会珍惜每一分钱,更应认识到创业既不是烧钱比赛,也非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游戏,经历各种“寒冬”是必修课。(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 琳)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