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2016年夹杂在其他工作内容中被提及4次,“实体经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出现的频次有所增加,还有了专属自己的章节——多达1101字。
在工商联界别、经济界别、农业界别等不同界别的政协委员分组讨论中,“实体经济”也不约而同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要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先把企业成本降下来”
事实上,实体经济问题并非是个新话题。2016年8月,国务院就已向全国印发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
经济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戴公兴则在农业界别的小组讨论中鲜明指出,“要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先把企业成本降下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专职副主席庄聪生认为,当前企业税费负担比较重,行政事业性收费较多,也是让实体经济“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虽然政府已经加大清费降税力度,有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少企业反映,负担还是重。“诸多成本压力之下,许多企业脱实向虚,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去金融市场讲个‘小故事’。”庄聪生说。
“从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实行营改增后,应该说是起到了降税的作用。但我相信,各行各业体会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全国政协委员、太平洋保险董事长高国富在经济界别的分组讨论中提到。
他还指出,金融服务行业中的监管费、保险保障资金,还有协会收费以及大量的现金理赔,虽然都是经营成本,但都没办法进行税收抵扣,导致企业税费负担过重。听到这儿,坐在高国富身旁的曹德旺委员点头赞同,接过话茬补充说:“人员工资也没法抵税。”
“我觉得营改增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如何细化、简化操作,可能还要随着实践的进展逐步完善。”高国富说。
高涨的房地产价格影响实体经济
在实体企业融资方面,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提到“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的任务,并在《方案》的目标任务中将“融资成本有效降低”列到了第二位。
但庄聪生认为,虽然服务双创型企业的新三板市场已吸纳逾万家企业,但相对于当前8000多万个市场主体而言,比重还是微乎其微。“许多初创期的中小微企业没有抵押品,这导致其不能从正规商业银行贷款,只能去民间借贷,那样利息要高得多,成本高得多。”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谈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不能离开整体宏观环境来谈。
他提出,现在大家议论得很多的是金融不能“脱实向虚”,多数人在抱怨“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以及商业银行不作为。但深究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不仅因为风险高,更主要是因为看不到回报。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制造业成本太高。“为什么成本高?其中一个原因是房地产价格涨得快,影响到制造业,导致实体经济的整体成本上升,再加上有的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总体上制造业处于困难时期。
土地物业成本也是让戴公兴最心急的。他说,我国的土地物业成本最高要比美国高出50多倍。“这么高的土地成本,物业成本一定很高,很多服务业没法儿做下去了。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华润董事长傅育宁也认为,制造业能否提振,和现行的财政政策、高房价、高地价都有很大关系,“比如养老行业以及一些和社区配套的支持消费的实体经济,根本没有能力承受高地价”。
傅育宁建议,是否应该像教育和医疗行业一样,给支持就业的实体经济以土地等资源支持。他呼吁,2017年的政府工作计划中,应该进一步增强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的配套性和针对性。
“内”“外”下功夫才可振兴实体经济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庄聪生表示,要从“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政府要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比如降低企业成本等,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企业要努力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庄聪生说。
庄聪生建议,振兴实体经济要淡化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税源”色彩,“不能把他们作为税收的主要来源”,要“放水养鱼”,需要更多扶持。
不同于2016年的提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要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
对于实体企业自身,庄聪生指出,改革的重点应在引导企业创新,通过产品升级引导消费升级。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培罗蒙西服公司总经理金建华表示,对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方向,每个行业都有一个关键拐点,要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每个行业都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要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消费需求,”金建华以自己所在的服装行业为例,“纺织、服装行业就应该走品牌化道路,从单纯的传统工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都第一次被明确纳入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措施中。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