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经济日报:从5对“矛盾”全解共享单车

2017年04月14日 08:22: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字号: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4月10日至14日,《经济日报》连续5天刊发“从共享单车看分享经济”系列述评文章,文章聚焦“快与慢”、“乱与治”、“破与立”、“奖与惩”、“盈与亏”5对“矛盾”,全面解析共享单车这面分享经济的“镜子”折射出的业态特征。文章重点分析了共享单车的“烧钱”问题、公共管理和骑行安全问题,分享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以及共享经济下的国民素质问题等。

  【“从共享单车看分享经济”系列述评①】快与慢:共享单车“烧钱”能骑多远?

  开栏的话: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经济迅速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覆盖了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等诸多领域,堪称当前最为活跃、备受瞩目的创新领域,其中尤以共享单车为甚。其发展的快与慢、乱与治、破与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分享经济业态的酸甜苦辣。

  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这就是眼下的共享单车行业。

  一方面,超过20家共享单车品牌混战不休。如此前的电商、团购、网约车等细分行业一样,在资本撑腰下,“烧钱”补贴愈演愈烈,“免费骑十次”“免费一周”“骑行得现金红包”等优惠活动层出不穷,仅摩拜和ofo两家行业巨头,融资总额就达9.4亿美元。

  但另一方面,“硝烟”之下泡沫已现,共享单车天量投入带来供应链盲目扩张,“僵尸车”成为新的“城市垃圾”,盈利模式尚未明晰……一系列风险信号不断出现。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预计,到今年底全国共享单车用户数将达5000万,5000万用户能否支撑这个被称为互联网“上半场”最后的“风口”?从“跑马圈地”到“行业洗牌“又有多远?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投放量超200万辆,但2017年一年投放总量将接近2000万辆,业内人士表示,来自共享单车厂商的产能需求甚至有可能突破3000万辆,而以往中国自行车年产量中投向国内市场的仅有2500万辆。

  自行车厂商们用“洪水暴发”来形容共享单车带来的巨变,从烤漆厂、车架厂到组装厂,自行车制造厂商开始了新一轮扩建。但东南大学交通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坦言:“随着井喷扩张期的结束,订单必然会下降,供给侧不能盲目扩大生产经营。”的确,共享单车领域已初现饱和端倪。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建荣表示,上海约可容纳60万辆共享单车,如今投放数量已接近45万辆大关。

  已经投放的单车同样显示出“野蛮生长”的后遗症,车座丢失、轮胎被扎、车链损坏、二维码被破坏……诸多无法骑行的“僵尸车”在城市街头无人问津。尽管有人为破坏的因素,但“僵尸车”的出现,不少是因为共享单车平台追求规模,对品控并不严格,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说,这些“僵尸车”已经成为城市新的“共享垃圾”。

  问题如何解决?从共享单车企业的动向来看,它们也在进行产品的新一轮升级,无论是ofo与中国电信、华为合作“试水”植入窄带物联网芯片的新单车,还是诸多共享单车品牌新推出的碳纤维变速智能共享单车,都在通过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来减少运营成本。同时,共享单车企业也在试图以手中的大量数据资源指导投放数量。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告诉记者,他们按照供需热力把北京划为732个区块、5124个“潮汐”点,通过实时监测“潮汐”点的需求流出速度和流入速度,实现准确调度。

  在共享单车行业里,“车”是天平的一端,另一端则是“人”。从网约车到短租再到如今的共享单车,提升用户体验,是分享经济诸多细分领域应对“混战”的共同选择。对于共享单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被诟病的押金问题。摩拜、小蓝、ofo单车企业负责人此前均表示,将用户缴纳的押金统一存放在银行,进行第三方资金监管。而诸多共享单车企业也相继接入芝麻信用探索“免押金信用解锁”。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向《经济日报》记者透露:“随着多家骑行平台的接入,正在计划联合奖惩的机制,也就是用户在一个平台失信,其他平台也会拒绝为他提供服务。”在专家们看来,信用免押金正是提升服务效率、提高用户体验的一种方式。

  此外,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则是共享单车企业尚无暇顾及的风险。尽管ofo宣布在合肥、厦门、昆明等少数城市实现了盈利,但在“烧钱大战”之下,仅靠骑行收费依然杯水车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站在互联网的角度,共享单车的盈利不能只看C端用户,未来还可以依靠其延伸服务获取利润,比如利用沉淀下来的用户数据,通过与本地生活服务结合,丰富服务场景,来创造新的盈利点。然而,从网约车的经历来看,如今的共享单车还在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资本“输血”和自身“造血”之间的力量对比仍然相当悬殊。

  作为分享经济的又一热点领域,目前,共享单车还走着网约车的老路,以野蛮生长寻求份额,以资本支撑“清场”,最终由巨头“控场”,真正形成“游戏规则”。共享单车,乃至共享单车之后的分享经济各领域,能否突破这套“固定打法”对资本的无谓消耗和盲目扩张对城市管理带来的压力,依然是未知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

  【“从共享单车看分享经济”系列述评②】乱与治:从共享走向共治共赢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小绿车、小红车……彩虹般的色彩装点了街巷,共享单车便利了短途出行,普及了绿色交通理念,也搅动了资本市场的一池春水。车辆投入数量井喷式增长,消费者参与热情高涨,当狂飙突进的单车遇上相对滞后的管理服务,一些问题和乱象随之产生,当前的舆论槽点主要集中在车、钱、人三个方面。

  车的问题,主要是乱停乱放和毁损严重。乱停乱放、堆积占道影响公共秩序,加私锁、刮车号、拆脚蹬、卸车座、扎轮胎……各种恶意毁损加剧了找车难度,影响了用户体验,由于诚信体系缺失,车辆遭遇破坏后也很难追责。

  钱的问题,主要是用户资金安全风险。共享单车企业数量猛增、规模扩大,用户押金和预付金沉淀成了巨大的“资金池”。这些钱去哪了、怎么管,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充值容易退费难、二维码诈骗等问题,也是资金安全隐患。

  人的问题,主要是骑行安全堪忧。上海不满12岁男孩骑行共享单车与汽车相撞身亡的事件引发热议,由于共享单车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如何确保车况安全、限定骑行人年龄、用户保险保障、谁为事故担责理赔等问题,迫切需要回答。

  车、钱、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服务、资金和用户的问题,这是各类分享经济面临的共性问题。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分享经济的颠覆式创新,把传统的拥有、产权等观念转变为使用、信任与合作。这种转变冲击着现有社会的角色与秩序,放大了认识不统一、制度不适应、保障不健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为共享单车这两年发展迅猛、社会关注度高,一些共性的问题或乱象,在这个领域更快速、更密集、更强烈地暴露出来了。

  与其调侃共享单车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坐看冷笑话,我们不如将其视为分享经济的“放大镜”,多想想该怎么解决。作为长期关注共享单车和分享经济领域的专家,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作为公共出行模式的创新,共享单车不可能一出生就尽善尽美,有问题是正常的,批评和质疑也很正常,分享经济也是如此。共享、共治、共赢,是共享单车发展的三部曲。共享单车的问世,初步实现了共享,现阶段只有解决好共治问题,才能真正走向共赢。而要实现共治,首先必须明确共享单车的定位和属性。

  诸大建认为,共享单车应定位于“为市场提供公共出行服务”。公共出行的整体效果有赖于共享的交通工具和共享的交通空间。

  作为市场主体,共享单车提供了更有效率、技术创新的交通工具,用市场的办法解决了政府多年解决不好的问题。而在营造管理共享空间方面,政府应当主动作为。发展分享经济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总用老套路来应对新事物,就会被动、僵硬乃至对抗,只有积极转变思路、探索新路,才能以共治优化共享、实现共赢。

  把好事办好,考验多方智慧和能力。就共享单车来说,从政府角度,应尽快出台有关管理细则或指导意见,同时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北京、南京、深圳、成都等地都已出台规范共享单车发展的有关意见,北京市规划了第一条“自行车高速路”,还将加速建设自行车专用道,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则将2040年绿色交通出行比重目标设为85%。从企业角度,应严格单车质量标准,提升其耐用性和智能化水平,明确并公示押金、余额等资金的监管方式、使用途径和退还流程,畅通投诉渠道,保障权益受损赔偿合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等。多家共享单车正在探索信用惩戒模式,把个人信用积分和租车费用挂钩,规范用车行为。从消费者角度,则应提倡文明用车、安全骑行、共护共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其实,无论是对共享单车还是对分享经济的其他领域,都应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予以支持和引导,加快构建新的政策环境、监管规则和保障体系,打通关节,疏通堵点,破除阻力,让新生事物健康成长,让创新链条更加顺畅,让社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双)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