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停产仪式并发表讲话。这是张德江出席停产仪式后参观已经停产的三高炉。新华社记者马占成 摄
首钢正式完成搬迁治理 根本消除对北京的污染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李舒)首钢董事长朱继民13日宣布,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停产,这座有90年历史的钢城光荣退役。至此,首钢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从最高时的近9000万吨剧减至零,从根本上消除了对大气的污染。
伴随着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部停产,家住石景山区的首钢退休工人吕增智发现,首钢的烟囱不再冒烟了,这让他想起了在烧结厂工作时的一段往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首钢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对大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最为严重的时期,在石景山区86平方公里范围内,粉尘排放量平均是每年每平方公里34吨。
当时,在石景山的白庙村环保观测点,能看见附近居民房玻璃上贴着厚厚的塑料布,为的是防止灰尘刮进屋里去,夏天最热的时候老百姓家的窗户都没法打开透气,出门时必须戴着口罩。
“那时候,附近的居民不敢在户外乘凉,不敢在户外吃饭,不敢在户外晾衣服,只要一晚上,白衣服变成黑衣服了。”吕增智说。
吕增智那时在烧结厂当工人,几乎每天埋在灰堆里。那个时候,园林局的领导常带着刚招进颐和园青年人来我们厂参观,把厂区的烟熏粉呛和颐和园湖光山色之间进行对比,教育他们要珍惜工作,爱岗敬业。
“我带着几个小年轻在车间里走了一趟,4台机还没走2台呢,他们就在后面叫,‘老师傅,老师傅,您快把我们领出去吧,我们会好好珍惜工作的!’”吕增智说。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为了增加首都的蓝天和绿地,这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从2005年开始进行搬迁、治理。
尽管当年的钢铁市场一路飘红,但2005年6月30日,首钢一座大型高炉仍准时停产,它每年可产生铁90余万吨。
一群老工人围着高炉久久不肯离去,一位老师傅说:“我的生命早就融进了火红的铁水,进厂30多年,陪伴高炉的时间比陪伴老婆的时间多。但为了北京的蓝天,我们支持。”五号高炉的停产,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8吨,并减少大量的粉尘排放。
2006年5月9日,首钢二号焦炉停产,使首都每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24吨、烟尘排放量4.05吨、粉尘排放量189.056吨。
2010年12月21日,首钢高速线材厂的传动铁链停止了转动,工人肖银奎将一卷闪亮的钢丝捆扎好,这是首钢石景山厂区生产的最后一卷钢。至此,首钢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实现安全、稳定、经济、准时停产,彻底停止了对环境的污染。
首钢环保处的唐丹平说:“事实上,在搬迁和结构调整期间,首钢一直在加大北京厂区的环境治理投入,以确保环境质量得到稳定改善。2005年至今,首钢共计投入环境治理资金2.2亿元,完成治理项目36项。”
为治理大气污染,首钢先后完成了三号高炉、四号高炉除尘器改造和三炼钢厂系统除尘改造等项目,减少了烟粉尘排放;采用法国脱硫除尘工艺治理电力厂燃煤锅炉,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2260吨、烟尘84.5吨;密封了二炼钢厂厂房,彻底解决了“厂房冒烟”的问题;完成了炼铁厂运焦线除尘治理,年减少粉尘无组织排放量230吨。
为提高水利用率,首钢投资1590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外排水回收项目,使吨钢耗新水下降到3.8立方米,达到国际行业先进水平;并完成了耐火厂污水处理站改造,处理后的水用于生产冷却、厂内绿化,既减少了水污染物排放,又节约了水资源。
目前首钢厂区绿化面积已达192万平方米,可绿化率实现了100%。首钢环保产业事业部总工程师廖洪强说,如今的首钢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工业旅游的示范单位。每年5月,首钢举办的月季园赏花会,会吸引数万名北京市民前来游园。
首钢生态环境的治理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家住石景山区的北京市民张宇光说:“前几年谁也不愿意住石景山,首钢搬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让我们这里也成了鸟语花香的宝地,房价两年内翻了2番。”
“首钢十里钢城面积有8.56平方公里,相当于2个CBD,紧偎着永定河,背靠石景山,随着永定河生态环境带的建设,首钢将利用依山傍水的优势,发展成工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产业。”首钢新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小平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北京西部宜商宜居的公园式社区。
朱继民告诉记者,首钢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并不是简单地把污染迁出北京,而是要建设一个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一代钢铁厂。在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2010年已全面达产,水、煤气、铁元素资源、固体废弃物、余热都实现了100%循环利用,做到了零排放。
[责任编辑: 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