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
为京津冀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认为,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合作,首先是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做好科学规划。
目前京津冀三地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困境:北京走到了一个拐点,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多重压力;天津需破解从天津制造到天津创造的产业升级难题;河北钢铁等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势必要进行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将为京津冀三地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从2011年开始中科院就与北京市签署院市合作规划,龙芯产业园,曙光项目和超级云计算中心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得以在北京陆续落地。2013年,院所项目落地北京356项,合同额达3.6亿元;中科院还与天津建立合作会商的机制,建立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推动产业化成果落户天津。
她说,科技合作还要有问题意识,首先要明确影响发展的一些共同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打破区域、部门之间的隔阂与藩篱。以京津冀联手治理雾霾为例,目前数据不共享,就很难找到探究雾霾成因,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所以,科技合作还需要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本报记者 范俊生 王皓)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照兵:
尽快制定大首都地区发展规划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来说,既是重大机遇、重大利好,也是重大考验、重大挑战。我们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全国政协委员,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范照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范照兵委员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的问题不仅层次很高,而且非常复杂,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从更高层面谋划布局。”范照兵委员认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最紧要的是搞好顶层设计。他建议,尽快研究制定大首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细化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要重构区域功能,推进功能转移,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形成核心带动、多点协同的大首都城市群,形成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互利多赢新格局。要破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区域内重点领域的一体化改革,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权交易、劳动就业等经济政策,推进高等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服务保障等同城化改革,用改革增强协同发展活力,以改革释放协同发展红利。
(河北日报记者 霍晓丽 薛惠娟)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河西区区委书记张杰:
百座商务楼宇对接产业转移
天津的中心城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河西区区委书记张杰表示,要主动融入、主动作为,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在加强合作、做好对接上下功夫。
“服务业已占到河西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8%以上,106座商务楼宇成为承接北京项目转移的重要载体。”张杰说,在产业合作方面,我们要以现有楼宇和正在推进的房屋征收重点地块为重点,引进符合中心城区产业定位的高端产业、高端项目,特别是推进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产业聚集,加速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
张杰说,协同的关键在做好对接。我们要在规划和产业布局上,与协同发展规划主动对接,为承接项目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加强对接北京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知名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搞好项目服务,增强区域吸引力和影响力。
(天津日报记者 李川)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