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微信春节抢红包热潮之后,近日一款1元保险产品又化身“红包”,在微信朋友圈火热传播。不少微信用户这几天会发现,朋友圈里有不少人“求关爱”。原来,这些微信用户购买了这款1元短期防癌健康险后,可向朋友发送“求关爱”请求,任何朋友送“关爱”1元钱,就可以为购买者增加1000元的保障额度,最高可追加到10万元。
对于泰康保险此次依托微信平台“社交+支付”尝试推销保险产品的新尝试,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保险也是可以边玩边买的,该产品借用了“红包”的创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设置1元低门槛,是其快速传播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和以往在互联网销售的理财类寿险产品不同,此次尝试的产品为纯保障型保险。
●南方日报记者 郭家轩
保障型产品的“社交互动”尝试
近日,主打“1元钱求关爱”的保险产品“微互助”备受关注。据了解,“微互助“实质上是泰康人寿设计的以1元保费为门槛的防癌保险,每个用户只能为自己投保一次,保障时间为一年,18-39岁客户的保额为1000元,40-49岁客户的保额为300元。要提高保额,就得依靠朋友们的“帮助”,朋友们每支付1元,就增加相应保额。按照规定,加入微互助90天后,若初次罹患癌症即可启用防癌基金。
据介绍,这款产品属于免核保范围,只要消费者愿意购买就能成功。并且,为了消除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获取客户信息、遭遇电话骚扰等问题的担忧,其在购买产品时连电话号码都不需要填写。
和其他防癌保险相比,该防癌险的费率相对较低,预期利润率也并不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一般防癌险发生率在万分之五左右,该产品费率在千分之一,考虑到费用成本,则产品本身可能仅是微利,更多的是作为营销宣传和走通流程的作用。
据此前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副总经理丁峻峰表示,这款保险产品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赚钱,而是为了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来销售保障型保险,“由于产品条款设计简单、透明,免除了保险销售中常见的误导问题,同时利用交互性,既增强了投保的互动性,又能树立品牌的影响力。
该保险产品目前还在测试阶段,尚未正式上线。不过,据泰康人寿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已有超过1万人自己花1元钱购买一份防癌保险并发送“求关爱”请求,大约有3万人为他人送出关爱,总支付笔数将近5万笔。
“微”保险保障有限 靠噱头能走多远?
业内人士表示,大家之所以对“求关爱”关注并愿意去尝试,除了产品设计有新意、操作简便的因素外,目前保障型产品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很难,“求关爱”模式或可以为其他同行提供借鉴。
对于泰康保险此次依托微信平台“社交+支付”尝试推销保险产品的新尝试,业内人士表示,其实保险也是可以边玩边买的,该产品借用了“红包”的创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设置1元低门槛,是其快速传播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和以往在互联网销售的理财类寿险产品不同,此次尝试的产品为纯保障型保险。
“网销保险产品的重要特点是条款简单、容易理解,产品信息透明,标准化,且门槛较低,而互联网保险消费群体对于符合自身需求且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接受度往往比较高。”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大众的保险意识还不强,并且保障型寿险产品大多设计复杂,不易理解,因此,理财型保险产品网销火爆,而保障型产品尚未找到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好途径。
“互联网保险看起来很美,但是做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保障型保险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很难。”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指出,并不是任何与微信等社交软件沾上边的商业尝试就是创新,无论是1元保险还是借助于社交平台营销,目前来看更多的只是噱头;而且该产品的部分优势在于低门槛,1元就能购买保险,但其提供的1000元防癌保障实际意义并不大,“营销此类产品对于日后利用互联网销售保障型保险的探索价值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
事实上,自微信推出支付功能以来,已有不少险企在公众号中增设保险产品的自助贩卖功能,也有不少险企通过微信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营销策略,来赢得消费者关注,然而多数却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没有真正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保险,而且仅立足于营销与打响知名度的所谓“互联网保险”也正在离保险的保障与财富管理本质越来越远。
不过,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认为,泰康的这次营销创新,虽然是牛刀小试,但凸显了保险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创新机遇和巨大创新潜力。“如果能够把传统保险业和互联网新技术结合起来,将会给保险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空间,在这个背景下,创新较快的公司,可能会更快地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目前碰到的瓶颈,将会在市场上占有更多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