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规划正加紧完善,预计将于近期出台。那么,京津冀一体化将如何布局?如何循序推进呢?证券日报网为此推出专题报道。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早在2001年,中国两院院士吴良镛的“大北京”规划就已经有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构想。随后,2004年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最后达成加强区域合作的“廊坊共识”;2004年6月26日,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而国家发改委则于2004年11月份正式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制定《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研究报告》指出了京津冀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战略与目标,但是历经多年该项《规划》迟迟未出台。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4月9日通报的京津冀区域规划最新动向显示,《规划》名称再次改变。从“十一五”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十二五”的“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调整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并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规划将根据编制工作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北京市交通委目前正在编制未来三年的交通规划,该规划将结合三地新的产业格局和城市布局同步调整。按规划,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
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中信证券就认为,2014年有望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破题之年,行政藩篱打破和产业布局优化是核心驱动力。为此,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模式将从三大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顶层设计有望打破行政藩篱;基础设施、产业协同、资源流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预计将成为京津冀协同的五个重要领域,具体协同路径明晰仍需时日;“北京-天津-保定”或是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区域形态。
[责任编辑: 陆金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