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金融

银行坏账:警惕新腾挪术

2016年12月19日 10:28:56  来源:北京商报
字号:    

  银行作为稳定金融体系的基盘,其财报中的不良率向来是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指标。近年来这一数字的连续上涨,不仅让银行“压力山大”,也令市场担心债务炸弹是否会爆炸。为了消化坏账,监管部门祭出“大招”,先后重启了“雪藏”多年的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大力推行地方资管公司成立,加上银行自身核销力度加码,部分银行的不良率攀升势头已经有所减缓。

  部分银行不良攀升势头减缓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内部核销。在2016年,各行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风控和核销力度,一直让银行倍感头疼的资产质量问题因此得到缓解。据银监会公布的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93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56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6%,比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银监会表示,目前信贷资产质量总体平稳。

  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开始稳定甚至有所下降。例如建行在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为1.56%,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民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7%,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光大银行的不良率比去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农行、贵阳、平安等行的不良贷款率都与过去一段时期持平。

  有的银行虽然不良率出现了攀升,但幅度已经明显降低。例如交行,截至三季度末,该行减值贷款余额为人民币613.74亿元,较年初增加人民币51.68亿元,同比少增46.90亿元;减值贷款率为1.53%,较年初微升0.02个百分点。“资本质量基本稳定”也是出现在许多银行财报中的一句话。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12月初发布的《2017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认为,2017年,虽然部分行业风险依然持续暴露,但社会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相对于2016年将保持稳定。2016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双升”势头已有所放缓,2017年的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将与2016年保持相似水平。

  不良资产证券化八年后重启

  上市银行在不良贷款管理和化解上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再加上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市场化处置方式得到不断应用,不良贷款率上升势头将持续放缓。这里提到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是2016年监管层为应对高企的银行坏账而重启的“大招”之一。

  八年前,中国监管机构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曾关闭了这个市场。今年3月,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行成为首批6家试点银行。截至目前,6家银行已陆续开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工作,部分银行已发行了多支资产证券化产品。“打包”的坏账包括小微贷款、信用卡、对公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等。

  不过,首批证券化试点的额度与当前银行坏账规模相比可谓杯水车薪。6家试点银行的总额度仅为500亿元,不及今年行业新增坏账的零头。

  不仅如此,不良资产证券化能解决的问题有限。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证券化的方式只是把不良资产从银行表内移除,看起来不良率低一点,但并没有减轻核销的负担,没有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进一步表示,从银行业总体不良情况和处置情况来看,证券化并不是常规化手段,即便扩大试点,也还是在摸索和积累经验阶段。

  而不良资产证券化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信息不对称。业内人士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都是对证券的定价。为帮助合理定价,监管者会要求发行人充分披露资产信息,但是这种债券通过几次开发,造成了它的发起人、受托人和投资人,这三者关系都处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投资人处于最后接盘的那一方,也是最后的风险承接者,这种理财方式不建议投资人盲目介入。

  债转股大幕拉开

  可以看出,仅有不良资产证券化这一工具还不够解除当前银行的坏账危机,因此,时隔17年,债转股也在这一年回归。

  1999年,几大国有行上市前,财政部曾设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这四家公司是上一轮债转股的主导力量。今年10月上旬,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本轮债转股正式落地。

  背负数千亿元坏账的国有大行,在此方面也是率先发力。11月22日,农行宣布,拟出资10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农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专司债转股业务,拉开五大行设立资管公司的序幕。12月8日,工行也发布公告称,拟以120亿元投资设立工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统筹全集团的债转股业务。市场还有消息称,其实国有五大行均有意设立附属的债转股专营机构,作为消化不良的新“武器”。

  虽然其他专司债转股的银行子公司还没有落地,但多家银行已通过与企业签署债转股协议的方式来布局。截至目前,已经公布的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共计10单,其中建行领跑国有大行密集落地8单,工行与山东黄金、中国银行等6家债权行与中钢集团各1单,涉及资金逾千亿元。

  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大幕已然拉开,但其背后也有隐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指出,当年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接银行不良资产,就是为了防止利益输送和道德风险,现在银行自己做,如何回避这一风险?比如部分原本有能力还债、却想赖债将之变为投资的企业,借助于债权转股权后,又不采取相应改革措施,使股权贬值,银行是否会因此蒙受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需要银行在政策设计时不仅要以文件形式严格规定,更重要的是以法律形式来防范和规制道德风险,依法降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在这轮债转股重启之前,市场就有过多次讨论,什么样的企业不能实施债转股,监管层也明确规定,债转股不能搞“普惠制”,因此银行需要以非常严格的标准来选择债转股对象。

  地方版“坏账银行”不断扩容

  监管层祭出的第三个“大招”就是地方版“坏账银行”。虽然我国已有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且截至今年12月11日,四家公司都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地方债剧增,仅仅靠“国家队”收购债务已不够用了,地方版“坏账银行”迎来设立高潮。

  之所以被称为“坏账银行”,是因为资管公司的功能就是剥离金融机构的坏账,而剥离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超过内部核销。赵锡军介绍,地方版“坏账银行”可以加速核销银行坏账,缓解银行信贷压力,解决地区资产质量问题。

  监管层的政策松绑也助推地方资管公司掀起成立潮。今年10月2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放宽有关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和业务的政策,允许省级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以债务重组、对外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对外转让的受让主体不受地域限制。

  而后,不少省份开始谋划筹建第二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都于近期密集落地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福建省的新地方资管公司也已获批。截至目前,已有30余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正式获准开展批量收购不良资产业务。

  然而,很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拿到了批量收购不良资产业务,但是开业到现在做的还是一些“通道”业务,即将自己从银行批量拿到的资产包倒手再卖给民间的资产管理公司,真正做清收和重组的业务并不多。

  另一方面,地方AMC由省级政府设立或授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一特点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如何处理地方资管公司与生俱来的政策性考量与后期赖以立足的市场化机制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地方资管公司要防止两个倾向,第一,要防止“新瓶装旧酒”,切勿重新回到政策性处理不良资产的老路,进而沦为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政府融资平台转移风险、逃废债务的工具;第二,要防止“左手倒右手”,切勿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突破一定标准和价格随意受让不良资产,进而沦为地方政府及银行美化报表、腾挪不良的通道。

[责任编辑:葛新燕]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