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农业  > 正文

破解菜价"最后一公里"现象须公益与市场两手抓

2013-02-12 09:3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蔬菜进入终端零售菜市,价格会“猛然跳一跳”。这个被称作菜价的“最后一公里”现象,破解难度很大。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破解菜市“最后一公里”,既要适度回归公益性,也要加大市场竞争,公益与市场两手抓,才能有效平抑菜价的波动。

  菜场密度很重要

  长期关注蔬菜市场的分析人士说,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市场批发、二级批发和终端零售等环节,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特别是零售终端,如果没有竞争压力,“就算前面的环节成本压缩得再多,到了最后一环很容易反弹”。

  “菜场这个最后一环的布局密度很重要。”上海中心城区的徐汇区政府相关人士对记者说。这里菜场的平均布局密度是,每500米内有一家,平均菜价也是上海城区内的一个“相对低地”。

  上海宜山菜场的菜价,一般比全市平均菜价低10%。经理金堂对记者说,菜场的布局密度对乱涨价起到了抑制作用。“由于每家菜场之间的距离也就500米,因此哪家菜场都没有独家经营的优势,谁也不敢把菜价冒得太高。”消费者出门,东西南北都有菜场,离家都不远,“哪家菜场便宜就到哪家买”。

  竞争中的低成本细分市场

  菜场多,居民多了一份选择,菜贩多了一份竞争。在竞争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菜摊会逐步向“专卖”的细分市场发展,形成低成本的特色经营。

  记者在上海的一些菜场发现,不少摊位原来什么菜都卖,但在竞争中会逐步改为以一类菜为主、兼及其余的“专卖”。有的“专卖”绿叶菜,有的“专卖”豆类,或是笋类,或是白菜类。

  相关摊主告诉记者,“专卖”进货量大,进价相对低,有竞争优势,“其他摊位的白菜每市斤卖1.2元,专卖摊位就卖1元。价格低,生意就好”。摊位靠“专卖”跑量挣钱,形成一定的菜价“谷地”,对周边同类菜的价格客观上形成一种牵制的作用,扩展到区域就能形成合理的菜价结构。

  公益性的有形之手不可缺

  破解菜市“最后一公里”难题,除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也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在上海,终端菜场如何回归公益性,已有了各种不同的探索和尝试。

  记者在天平街道了解到,政府以市场价一半租金的公益性政策,把菜场租给相关的管理公司。公司再根据政府微利经营的要求,以公益性的价格租给菜贩。公益政策对应的是公益效应。年底,街道从菜的价格、市容环境、居民投诉等多个方面,对管理公司进行居民满意度考核,“居民打钩满意了,街道就会把管理公司交给街道的租金,返还回来奖励管理公司”。

  在长桥街道,又是一种调控办法。街道分管菜场的负责人朱伟说,政府以公益性租金将场地租给管理公司,逢大的节日,比如春节,或是遇到对菜价有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街道就会把管理公司交给街道的租金拿出来,为菜贩代缴10天、半个月的摊位费,由此让菜贩将菜价降下来,形成动态调控。(李荣、袁昭宇)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