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农业

党员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

2017年04月20日 11:26:52  来源:多彩贵州网
字号:    

  黄大发带领着村民在悬崖绝壁上开凿一条“生命”渠,既解决人畜饮水,又解决农田灌溉。(潘凌峰 摄)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陈李育)在贵州遵义的黔北大山深处,藏着一条长7200米的生命渠。

  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这条蜿蜒在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的生命渠,以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发渠”,因为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正是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

  穷怕了就必须修渠!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点米汤喝。”这是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过去的草王坝,只有一个字“穷”,而无水就是草王坝的穷根。

  “修渠引水是全村人最大的梦想。”

  过去草王坝只有一口井,水井里是望天水,雨水从山脚的石头缝里一点点渗出来。没有水,农民不敢种水田,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白米饭就成了奢望,用玉米碾碎上锅蒸煮而成的“包沙饭”是过去草王坝群众的主食。

  “从当大队长那天开始,我就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一是引水,二是修路,三是通电。”黄大发说。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那一年,血性男儿立下铮铮誓言。

  水渠穿绝壁而过(潘凌峰 摄)

  修渠失败,2公里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挖渠引水,在太行之巅挖出了一条红旗渠。黄大发也要带领村民修草坝村的红旗渠。

  与草王坝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只不过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如果能修一条水渠,把野彪村的水引过来,就能解决全村的饮水和灌溉了。

  大队长黄大发做起指挥长,带领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捞起锤子一顿猛敲;不懂测量,靠几根竹竿就开干;没有水泥,直接糊上黄泥巴。更不要说什么导洪沟、分流渠了。

  蛮干当然建不出成果,十年了,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眼看只有最后两公里就成功了,可是水量太小了,最后两公里也无法修通了。”时至今日再说起第一次修渠失败,黄大发依旧觉得可惜。

  再来!这一次要用命去换

  修渠失败的草王坝人像失败者一样垂头丧气。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再提修渠的事情。

  直到1989年,54岁的黄大发主动要求到枫香区水利站学习,三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在一次全乡大会聚餐时,一位乡干部的话深深刺激了他。“黄书记,是大米饭好吃,还是你们草王坝的包沙饭好吃呢?”那人在嘲笑草王坝人吃不起白米饭,黄大发听懂了言语中的不屑。难道草王坝人就甘心祖祖辈辈受穷?黄大发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回老家重启修渠项目。

  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同意,答应给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只是经历了第一次的失败,第二次修渠村民还会支持么?

  “他要是能把这渠修通,我买一箱子鞭炮给他庆贺。”

  人心散了,有人说黄大发这次在做白日梦。再听到黄大发修渠,村民们要么就是反对,要么就是呈观望态度。

  黄大发在村里做动员,他说:“这一次就算用命去换也要把水引到草王坝来!”

  1992年春天,大发渠动工。

  村民都记得修渠遇到的危险和困难,每一次都是老支书冲在最前面(潘凌峰 摄)

  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

  浩浩荡荡的修渠工程开始了。

  刚修出一段渠引出了水,村民们开始意识到黄大发做的或许不是白日梦。草坝村村民开始自发加入修渠队伍,还自掏腰包补足修渠差的费用。

  每天,300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修渠,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没有放炮的炸材,黄大发和杨春友去18公里外的邻村买了背回来,天亮出门,深夜回来,路途中全是黄泥巴,有一次走的路太远积累的黄泥巴太厚把鞋底都扯掉了。没有水泥就去城里拉,身上的钱付了水泥费再给司机就身无分文,天黑了只能在车上守一夜或是到当地村民家借宿一晚。

  而最让村民们敬佩的是,这条渠经过的三重大山、三道绝壁、三道险崖全是黄大发冲在最前面。

  “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黄支书先上,他说有任何问题,他来解决。”

  村民们记得,每逢渠修到悬崖峭壁时,都是黄大发一人当前,腰间系着绳子,几个人在岩边拉着,然后下到悬崖去勘测、埋炸药,就如黄大发自己说的,这渠“用命去换”。这份勇敢和坚决让村民们更加干劲十足,一定要齐心协力把渠修到村里去!

  看如今,谁道幸福如草坝

  就这样,经过两年多努力,1994年农历4月22日,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发渠终于竣工。

  草王坝彻底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通水那天,天气晴朗像村民的心情。

  通水那天,黄大发哭了,36年的艰辛修渠路没哭,在第一次看到清水流出时这位勇敢坚强的村支书流下眼泪。

  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上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题,还可满足稻田灌溉用水。

  水通了,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村里粮食总产量从每年6万斤飞升到每年80万斤,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通渠的那一年,草王坝又通了电,接着又修通了通村路,修起了小学,领头的还是老支书黄大发。

  “现在村里有白花花的大米!”

  “再也没有人说我们的是穷得媳妇都娶不到的光棍村了!”

  “徐国文家那个博士娃就是从我们村小考出去的!”

  “看见对面那个山坡没,那片房屋是今年年底将要异地扶贫搬迁的村民要住的。曾经我们可是白米饭都吃不起的贫穷村,现在可是成了还要异地扶贫搬迁过来的宜居之地呢。”

  ……

  曾经被嘲笑吃不起大米饭的草坝村民,如今挺起了腰板,提起自己村的名字满满骄傲。

  党员黄大发实现了带领草坝村民通水、通电、通路,力拔穷根的誓言。

[责任编辑:郭晓康]

特别推荐
点击排名
聚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