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距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已十年。最近,半月谈记者再访太湖,了解到十年来太湖流域经济总量翻番,人口增长上千万,环境压力大幅增加,但未再出现蓝藻大面积湖泛和沿湖城市饮用水安全问题。太湖水质扭转了长期以来持续下降的势头,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然而,“湖病”并未根治,正从“急性病”转为“慢性病”,太湖治理正进入新瓶颈期。
水质稳中向好
半月谈记者从太湖边的鼋头渚景区乘船到太湖中的仙岛,途中看到湖水依然较为浑浊,还有些微带状蓝藻隐约漂浮在水面。然而,鼋头渚景区园艺景观科科长宣国伟说,这比十年前不知好多少倍。
蓝藻大暴发那一年,宣国伟就在仙岛工作,每天坐船经过这片水域。当时这一带灾情严重,漂浮在水面上的蓝藻都是块状的,一块100~200平方米,厚度接近30厘米,水面像泼了绿漆一般。
“那时离湖很远就能闻到蓝藻腥臭,自来水中也混合着蓝藻的臭味,很多人家去超市抢购桶装水洗菜做饭。”家住太湖边景亭苑小区的79岁退休教师钱炳良说,自那以后至今未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年全家人一直饮用自来水,水质没有出过问题”。
岸线变化比水质更明显。半月谈记者沿湖而行,看到处处是景,满眼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拍鸟爱好者陈瑾清说,以前的鱼塘、围网养殖全退了,无锡境内100多公里长的太湖岸线,距湖500米范围内几乎都成了湿地和公园,一些公园还成了全国有名的拍鸟地。
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朱铁军说,历经十年治理,太湖湖体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富营养化程度从中度改善为轻度。过去的9个夏季均未出现蓝藻大面积湖泛,沿湖城市自来水供应主要指标全部满足或优于国家标准。难得的是,这样的成就是在流域GDP翻番、人口增加千万的情况下取得的。
与此同时,全流域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家里买洗衣粉,先看有磷无磷,有磷的一定不买。”钱炳良说,一些民间环保组织也相继成立,帮助政府监督企业排污。
“2007年之前,太湖水质持续下降。这十年彻底扭转了这一态势,就像将一个垂危的病人救了回来。虽然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让人看到了希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说,太湖治理体现了苏南地区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成效。
累计投资超千亿元
统计表明,十年间江苏各级财政投入太湖治理的专项资金,以及带动投入治理的社会资金,累计超过1000亿元。朱铁军说:“长期向大自然欠下的账,必须还。舍得‘金山银山’,才能‘赎回’绿水青山。”
这十年,太湖治理举措可用五个字概括——转、截、修、引、捞。
转,即产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太湖流域关停大量污染企业,其中化工企业5336家。“十二五”期间,苏州、无锡、常州3市还拆除水产养殖围网3万多亩,取缔和迁移1000多处畜禽养殖场。
截,即控源截污。十年间,太湖流域新建各种污水处理管网24500公里,相当于绕太湖56圈。污水处理能力从323万吨增至848万吨。太湖周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3%。15条主要入湖河流中有12条年均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连续4年消除Ⅴ类和劣Ⅴ类。
修,即生态修复。通过退渔、清淤、种植水草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曾经污染严重的无锡贡湖湾的水质现已稳定在Ⅲ类,成为一个新旅游区,湖岸鲜花盛开,湖里鱼翔浅底。从宜兴到常州,从无锡到苏州,半月谈记者沿湖岸线走访近一圈,看到处处是类似的生态修复工程。十年来,太湖共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万立方米。
引,即调长江水稀释湖水。太湖换水周期长,约300天,是蓝藻暴发的重要原因。常熟水利枢纽管理所所长韩骏介绍,这十年,几乎每年都要通过望虞河从长江引入相当于半个太湖的水量来稀释湖水。目前,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三个调水引流工程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有望加速太湖水流速。
捞,即蓝藻打捞。太湖无锡岸线是蓝藻汇聚地。入夏后,每天有超过千人专职打捞蓝藻,至今全市已累计打捞蓝藻超800万吨。目前,无锡正研发、推广蓝藻机械打捞,探索蓝藻利用。在无锡宜兴市,蓝藻就被加工成藻粉出口美国,用于制造可降解生物质塑料。
“慢性病”需长期疗养
经过十年整治,太湖水质虽然总体稳中向好,但“湖病”正从“急性病”转为“慢性病”,治理进入瓶颈期。不少基层干部称,好做的都做了,难做的还有一大堆。
“开始改善速度非常快,这两年就很慢了。似乎该做的都做了,但太湖水质明明又没达到理想状态。”秦伯强说,太湖治理十年,耗资上千亿元,总体水质不过是从Ⅴ类改善为Ⅳ类。“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太湖治理更难啃的“骨头”还在后头,未来面源污染治理、氮磷控制、底泥清理仍是难题。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太湖湖水氮磷指标偏高,蓝藻暴发“温床”还在。从治理的现实困局看,污染成因缺乏精准基础数据支撑,外源入湖污染量仍超纳污总量,内源清理管控依然粗放,控污工程和生态湿地建设跟不上需求等难题亟待解决。
治湖难,治太湖这样的浅水型湖泊更难。日本琵琶湖治理30年方见成效,北美五大湖近年多次出现大面积蓝藻,2011年约5000平方公里,2014年又因蓝藻暴发致数十万居民短时间内无水可用。
秦伯强说,对比其他湖泊,太湖治理更难,平均水深不足两米,属典型的浅水型湖泊,且在200多年前就达到中营养水平。从开发强度看,世界其他国家大型湖泊周边大多人烟稀少,而太湖周边人群集聚,企业密布。
“太湖的‘慢性病’,宜采取‘中医式疗养’。”受访业内人士指出,下一步应精准分析污染源,做好数据支撑,瞄准农村面源污染,制定小流域治理规划,提高蓝藻打捞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其资源化利用率。随着水质逐步提高,应加快种植水生植物,建设西太湖湿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态修复。
(原题为《太湖治污十年之痛:投资千亿 “慢性病”咋疗养》)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