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汽车  > 正文

库存高企 汽车经销商开打价格战

2013-08-02 09:36 来源:中国商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进军此前关于“下半年价格战将难以避免”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

  随着淡季市场交易量、客流量的双降,车市透支的魔咒已经开始显现;越来越多品牌车型加入到降价大军中来,经销商们的生存状况出现了恶化局面。

  居高不下的库存成为经销商们最头疼的一件事。与此相呼应的是,虽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6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同比下降了0.45,但是,1.53的库存系数仍旧超过了警戒线。

  “除了经济发展速度整体放缓、需求下降明显这一大环境影响之外,4S门店扩张速度过快也是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的主要原因。行业内竞争加剧,为了完成销售目标,部分经销商会选择牺牲价格换取销量。”沈进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此下去,摆在经销商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增产不增收。

  亏本促销

  在经销商们的印象中,今年市场的价格战时间提前,势头难阻。价格战所涵盖的市场区间也从竞争最大的A级车市场逐渐扩大到B级车、豪华车与SUV市场。今年由于市场整体低迷,经销商在过高的库存压力之下,价格战的时间被迫延长,从而使得市场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可是即便经销商的优惠让利几乎已经到达他们的底线,可是消费者的观望情绪依然浓厚。

  “销售环节没多少钱赚了,售后的利润又被新店分食,今年的盈利情况一般,估计很多同行都是在硬撑着。”一家日系合资品牌店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许多经销商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来广营附近的上海通用别克4S店里,记者了解到,君威和君越的部分2012款车型,每辆车降价幅度均达到了3万元以上。英朗和别克部分2013款车型降价幅度则小了许多,每辆车约在6000元左右。其中,君越2.4L自动豪雅版,价格已经由25.59万元降到22.09万元;君越2.4L自动豪华版,价格由27.59万元降低到24.09万元。

  “很多消费者认为旺季时4S店打折力度更大,其实,淡季买车更合算,经销商在这时给的打折力度会更大。毕竟经销商还有回笼资金的压力。”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各大厂商、经销商拉动价格杠杆,以降价刺激消费,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销的作用。

  在年度销售任务的压力下,经销商只能选择降价促销,厂家则选择扩网铺货,4S店越开越多,价格战日益激烈,库存压力依旧难以缓解,运营不好的经销商不堪资金压力,也只能退出市场。

  而一旦关店潮出现,厂家的困境更难化解。不难预测,接下来经销商之间的拼杀会越来越残酷。

  自主更艰难

  不久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6月份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6月份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1.53,环比下降0.05,同比下降0.45。此次抽样调查涉及55个汽车品牌,其中,库存系数超过2.5的品牌有3家,分别是奇瑞、捷豹路虎、北京汽车。奇瑞成了6月份库存系数最高的品牌,达到了3.17,单店平均销量35辆。

  “与合资品牌相比,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的综合竞争力虽然有所提升,但与外资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比较艰难。上半年,国内乘用车产销增长,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反而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自主品牌早期相对粗放式的发展弊端正在逐渐释放出来。”分析人士坦言。

  事实也的确如此。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前6月销售356.6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2%,占有率同比继续下滑。

  不仅仅是自主品牌,上半年,经销商们多数都感受到了“压力山大”,降价力度低于成本价的情况时有发生。然而,低于成本价出售汽车终究不是经销商们去库存的长远之计。

  对于库存略微下降的原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解释并不是很乐观。“6月份冲上半年目标拿返利是很多经销商的选择,因此库存水平有所下降。虽然进口、自主品牌为了冲销量、减库存,市场调整初见成效,库存系数下降明显,但库存压力仍存在,前景不容乐观。”

  其实,从形成经销商们高库存的原因中,可窥见出缘何去库存如此之难。接下来,如果资金链出现了问题,那么行业洗牌也在情理之中。(张敏)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