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用汽车最近宣布,其澳大利亚子公司霍顿汽车将于2017年底前停止在澳大利亚的汽车制造业务。澳大利亚总理托尼·阿博特将这一天形容为“糟糕而悲伤的一天”。对澳大利亚人来说,霍顿虽然已归入美国的汽车公司旗下,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澳大利亚品牌。进入汽车业一个世纪之后,这个著名的澳大利亚汽车品牌举起了白旗。
其实,对于汽车业内人士而言,通用的决定来的并不突然,而是一个大家“等待已久”的消息。澳大利亚汽车业近年来每况愈下,2008年三菱汽车关闭了在澳的工厂,福特公司2013年早些时候宣布,将于2016年关闭在澳工厂。如今,关厂的名单上又增加了通用霍顿。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丹·埃克森说,澳元坚挺、成本居高不下、市场规模小、市场细分、竞争激烈是澳大利亚汽车业面临的“完美风暴”,也是通用决定停止在澳汽车制造业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资源业的繁荣让澳大利亚也染上了“荷兰病”。这个术语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荷兰。当时,荷兰因在北海发现天然气田收入大幅上升,但本国的制造业却因成本上涨成为牺牲品。经济学家为这一病症开出两剂药方,一是货币贬值,二是增加制造业竞争力。
数据显示,1990年至2006年,澳元对美元汇率从未超过1澳元兑换85美分,但近三年来则一直在85美分之上。
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日元近期贬值使日本汽车在澳竞争力大增,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使澳大利亚感受到压力。这些压力进一步传导到澳大利亚已经不景气的汽车制造业。高涨的汽车制造成本和高企的澳元使大部分澳大利亚人宁愿选择进口车也不愿买昂贵的本地车。据当地媒体统计,澳市面上近85%的汽车是进口车。
反对党工党和工会批评政府未能及时对霍顿投入资金进行救助,导致霍顿做出关厂决定。但实际上,近10年来,福特澳大利亚公司和霍顿已经从澳联邦政府得到了超过120亿澳元(约合110亿美元)的补贴,但仍不能填补本地汽车制造业高昂成本造成的巨大缺口,未能提升本国汽车业的竞争力。
真正感受到压力的还是霍顿工厂的工人以及与霍顿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在澳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大多数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来说,霍顿关厂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业务逐年减少,工作岗位受到威胁,部分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员将逐渐从汽车行业流失,恐将导致公司未来几年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徐海静)
[责任编辑: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