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6时许,三环主路双井出口车行缓慢,由于出口紧临公交车站,有公交车司机称此处常年堵车。记者 王贵彬 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是你在东三环,我也在东三环,却久久不能相见。”这是网友对北京交通的吐槽,三环堵车已经成为北京的顽疾。新京报记者体验发现,除了车多之外,三环拥堵也和出入口设计不合理有关。比如,从辅路到主路,大多进口出口距离太近、太窄,导致车辆通行缓慢;部分出口离十字路口过近也导致车辆堵塞。
专家认为,设计者缺乏前瞻性以及对细节的考虑是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另外驾驶员在拥堵情况下导致文明礼让意识下降,纷纷抢道加剧拥堵。
双井桥
出入口夹公交车站进出两难
拥堵原因:出入口设公交站,辅路“过渡道”太短
家住富力城的小陈在北三环上班,每天开车上班要从双井桥下掉头往北,接着再进入三环主路。对于双井的“堵”,她感受深刻。
“每天一定要在7点40分左右在双井桥下掉过头,不然肯定迟到。”小陈说过了这个时间,双井桥下就会出现拥堵。至少要等15分钟才能排到三环主路路口,而这个路口只有一条道,却要承担掉头而来的车辆,辅路上来的车辆以及广渠路上的来车。路口交通压力太大。
8月6日早上7时45分至7时50分,5分钟内有31辆车等着挤过双井桥这个入口进三环主路。
车辆进了主路还是走不动。该入口旁是双井桥北公交车站,每天有10多条公交线路的车辆停靠,极易造成拥堵。再往北50米是三环出口。进三环和出三环的车辆,同公交车交叉在一起,喇叭声此起彼伏。
此路段另外一个拥堵原因是,出口上辅路的“过渡道”太短,这就导致辅路上车轻易就占用了出口车辆行驶的车道。
“公交一进一出,就要‘切断’出入口,后面车辆速度一下降下来,这种设计不堵才怪。”小陈说。
记者测算了一下,在车流量大的情况下,开车经过这里,需要30多分钟。
分钟寺桥
出口太窄三车道变成单行道
拥堵原因:环路与高速路口相距太近,车流交叉造成拥堵
在京沪高速和三环交叉的分钟寺桥附近,近日记者体验发现,由于京沪高速的出口太窄,正常情况下,该路段通行也非常不流畅。
8月7日下午3时许,记者打车从三环路由北往南行驶,劲松、潘家园路段车流量都不算太多,快到十里河时,前方车辆排起了长队。
“肯定是分钟寺那个路口堵了。”的哥刘师傅说,他开了10多年出租,对于北京的大小堵点掌握不少。
车辆慢慢挪了13分钟,终于可以看到分钟寺桥。而这时,分钟寺桥南侧几乎没车,北侧则成了停车场。排队上京沪高速的车辆占用了三环路三条车道,而京沪高速上下来的车辆也往路中间并,造成交叉拥堵。
刘师傅认为,这个路口设计有问题,“市区上京沪高速的主要道路,路口怎么能设计那么窄,而且俩口挨那么近。”
有市民建议将停靠左安东路、十里河的公交车绕行分钟寺辅路,或者将分钟寺主路出口前增加车道。同时,将十里河下的红绿灯变换时间进行合理更改,增加三环辅路的通行能力。
大望路
出口遇红灯经过都要堵一堵
拥堵原因:京通快速大望路出口与红绿灯路口相距太近
8月8日下午近5时,记者打车沿着京通快速由东往西行驶,在快到大望路出口时,车辆一动不动。
该段路有两个出口,出口处车辆排成四列,占用了京通快速的四条车道,一些公交车车身较长,并道时占用了两条车道,这就导致沿京通快速行驶的车辆也无法动弹。
此时辅路上的来车众多,一些要并到左侧的车辆完全堵住了出口。
这个路口往西走大约200米,是大望路路口,车流量也十分巨大。记者算了下,这个路口东往西的绿灯变红灯时间间隔较短,每次车辆通过数量有限。
“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败笔,路口设计离出口太近,而且红绿灯严重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的哥徐师傅说。
记者走访发现,三环路国贸桥、光华桥和长虹桥、三元桥、花园桥、六里桥等地方,出入口设计都存在上述问题。
西坝河
一个公交站集中20余线路
拥堵原因:公交车站线路集中,环路出入口与高速路入口叠加
三环路南往北方向的西坝河,出入口的间距约百米左右,不过中间也设有公交车站,有20多条公交线路的公交车在此停靠。
8月8日上午8时10分,这个路段南往北方向成为一个巨大的“停车场”。造成这个局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三个出入口叠加,除了上述两个三环出入口,北边还有一个京承高速的入口,仅容许一车经过,这就造成了大量车在此交叉、占道。
环路上300路公交车司机李师傅对此感触颇深,公交车站设在环路出入口附近,车辆很容易发生剐蹭。
有同样情况的还有航天桥北公交站,出入口仅隔20余米,加上辅路上的公交车站,只要车流量稍微大点,就成为堵点。
■ 专家说法
“环路设计应考虑细节”
昨日,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公共管理专家张耘表示,三环路修建的时间较早,这几年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当初的设计并未考虑到这一点。
张耘认为,当初修建三环时,只是考虑了当时的周边配套需求,而十多年时间,北京发展迅速,当时的规划设计就显得有些跟不上了,“设计的时候缺乏前瞻性导致后面一系列问题。”
在张耘看来,三环路拥堵更主要的是在此期间城市管理者缺乏有效的对策,“某个时间点出现问题马上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盘统筹和规划,细节的把握上太欠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同时,张耘也强调,一条路的修建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但发现问题后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遇到事情找不到人,这个过程一系列问题就变得很随意。”
张耘还提到了车辆驾驶者的礼让意识,她认为,驾驶员素质高低不一,遇到出入口堵塞时,一些驾驶员随意抢道、变道也加剧了拥堵的局面。
(记者 林野)
[责任编辑: 林天泉]